海水通过淡化生成淡水供人饮用,这在舟山早已不是新鲜事,而用海水淡化后的浓缩水成规模制盐,在全省则尚无先例。日前,记者从岱山县盐业局获悉,我省首个海水淡化浓缩水制盐技术开发与示范工程在该县正式开工。按照设计,岱山绿源海水淡化有限公司将对海水淡化剩下的浓缩水进行一定处理,然后通过输卤管道输送到茶前山盐场进行晒盐。工程计划于5月底完工。
沉淀、过滤、加药、反渗透、消毒……在位于岱山县浪激渚的绿源公司厂区里,工作人员正按照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海水淡化。“海里又黄又咸的海水通过这个厂区就会变成甘甜的自来水了。”绿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这里的海水淡化采用的是反渗透技术,日生产淡化水能力达到5000吨。
但是海水淡化的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废水。该负责人介绍道,采用反渗透技术进行海水淡化产生的废水被称为海水淡化浓缩水,公司正常运作时日产浓缩水为4000立方米~5000立方米。“这些浓缩水对海水淡化厂来说是废水,但直接排入大海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而需要花钱花精力去处理。不过对盐民来说它们可就是宝贝了。”岱山县盐业局副局长余国定说。在他看来,用海水淡化浓缩水来制盐,盐产量可得到大幅提升,盐产品质量也将得到极大保证,对传统的制盐业来说,这无异于一场技术革命。
据了解,传统晒盐从卤水到制盐大致分7个阶段,提卤、提溴、储卤、蒸发、结晶、捞盐和集坨,整个生产周期需要一个多月。“目前盐民制盐的原料为浓度1.7波美度的普通海水,而海水淡化浓缩水的浓度在3.8波美度。用浓缩水代替普通海水,浓度高了一倍多,不但可以减轻盐民劳动强度、缩短晒盐周期,而且理论上计算,亩产也将增加50%以上。这还不算缩短晒盐时间所带来的增效。”几个月后将要“接收”海水淡化浓缩水的茶前山盐场场长刘和琪对此很是期待。
刘和琪向记者算了一笔账,绿源公司正常运作每天产生的浓缩水为4000立方米~5000立方米,刚好可以满足茶前山盐场1000亩盐田的生产用水。茶前山盐场以往年产盐约5000吨,如用浓缩水代替普通海水来制盐,在正常条件下,年产盐可以增加2500吨左右,盐区将增收125万元。“海水淡化厂排出来的浓缩水已经过多道工序处理,过滤掉了很多的泥沙、微生物等,水也由泛黄变得无色透明,用它作原料晒盐,对保护盐场滩田也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