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指出目前海绵城市项目进展处在初级阶段,国家支持PPP模式在海绵城市中的运用。试点城市目前进展大多数还处在项目规划以及小尺度项目建设阶段。对于试点城市,国家已经提出重要奖励要求,即采取PPP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项目、国家给予10%的资金奖励。
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三年实施计划试点区域总面积为435平方公里,共设置了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园林绿地、地下管网、水系整治等各类项目3159个,总投资865亿元。2015年16个试点城市计划建设项目992个,投资279元。截至2016年中,已开工建设并形成实物工作量的项目593个,占59.8%;完成投资184亿元,占66.1%。部分已经完成的项目在缓解城市内涝、改善城市水环境、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社会认可等方面,已经初见成效。
积水内涝缓解方面。池州市借助深圳水务专业队伍和专业设备的优势,解决了过去政府管网清淤维护投入不足、大型专业设备买不起用不起的问题,大大提升了管网运行维护水平。在降雨量比往年高出30%~40%的情况下,试点项目区域无明显积水点。南宁市青秀山森林公园及周边地块区域(约1.3平方公里)实现集中连片,海绵城市的整体效应初步体现。厦门市经历了台风“彩虹”考验,试点区域已建成的项目没有发生积水内涝。常德市、西咸新区试点区域在50~60毫米的短历时强降雨时未出现内涝现象。镇江市、遂宁市试点区域在遭遇100毫米以上的暴雨时没有发生内涝灾害。
水环境改善方面。白城市生态新区鹤鸣湖及周边海绵型园林绿化、广场、道路等配套工程基本完成,鹤鸣湖成为本区域及周边最大的海绵体,形成了具有休闲观光、亲水宜居功能的新区核心景观。常德市穿紫河、白马湖公园、滨湖公园等城区重点水域的水质有所好转,穿紫河水质全面稳定达到IV类,其他区域水质逐步达到Ⅲ类,周边房价已从过去的2000元每平方米提高到近6000元。
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白城市针对当地气候高寒、冬季融雪剂使用普遍、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等特点,自主研发了新型抗冻融透水铺装材料、可自动弃流融雪剂的道路新型生物滞留带与植草沟,开发设计了可促渗排雨水的“海绵体”结构,创新了产品和相关技术。南宁市与泰宁科技公司合作,在南宁建设海绵城市产业基地,推动相关产品、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同时可吸引相关人才的就业和创业。厦门市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依托,正在组织成立厦门市海绵城市工程技术中心,作为国内外优秀专家和人才的引进平台,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人才队伍发展。萍乡市完善了财税政策,采取财政补贴、设置专项资金等形式鼓励城市雨洪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发、生产和使用,促进“海绵城市”产业化发展。武汉市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联盟,广泛引进国内外先进设计、管理团队,形成“6+N”的技术联盟,积极开展雨水系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
社会认可方面。在新区建设方面,白城市生态新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后,成为海绵城市项目的示范窗口,老旧小区的居民对海绵化改造从不理解、不支持,转变为主动争取、积极支持。南宁市五象山庄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成后,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得到显着体现,成为新的标志性地带。西咸新区保障房小区建设采用了海绵化绿地景观设计,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同时,明显改善了居住环境,切实做到了让百姓满意。在老城改造方面,镇江市江二社区、花山湾五区等项目实施过程中,感受到海绵城市实施前后小区环境的转变以及带来的好处,老百姓(603883)从一开始妨碍施工,逐渐转变为理解、支持,认知程度大大提高。厦门市海沧区翔鹭小学海绵化改造项目实施后,作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案例,纳入到小学自然课中,培养了小学生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