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由中科院华南植物园闫俊华等科研人员完成的“一种基于植被措施下的喀斯特地区水污染防治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1010280291.6)。
喀斯特地区地表破碎,坡地陡峭,溶蚀、水蚀作用强烈,是一个极端脆弱的生态系统,对外界干扰敏感,生态链易受干扰而中断,系统的抗逆性、稳定性和自我恢复能力比较低;在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干扰下,很容易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发生退化,由顶级的常绿落叶混交林,经由灌木灌丛、灌草向草本群落演替,为一逆列演替;而在这一过程中土壤及地表、地下水都会发生很大变化;群落的改变,使得土壤流失,土层变薄,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养分含量也在降低。水土流失,使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遭到破坏,流失的土壤养分进入下游水体,会造成下游水体的污染。相关研究表明,在喀斯特地区,水体中Ca2+与HCO3-含量丰富,但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污染物主要为K+、Na+、Cl-、SO42-和NO3-。由于这些主要污染物皆为可溶性离子,一旦进入水体,流动性大,很难进行清除,防止其进入是控制水体污染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植被措施下的喀斯特地区水污染防治的方法。它是利用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对水体污染的离子具有强吸收能力的乡土物种,并进行合理优化种植方式,栽种至喀斯特坡地上。该方法可达到保持水土流失,吸收土壤中易流失、易致污染的矿质离子,最终达到防治喀斯特地区水污染的目的。本发明的方法极适合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剧烈,同时造成下游水体污染的喀斯特地区应用,可以有效的防止水体流失,对下游水体污染也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因此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