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大学生专利成果展在科学会堂开幕。来自东大、南大等19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近300项发明创造亮相。河海大学大二学生朱延涛发明的光电空气取水器,一小时就能把空气变成饮用水,充满奇思妙想。
朱延涛学的是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平时就爱琢磨。朱延涛的老师做水利课题研究,在野外一呆就是一整天,有时连水都喝不上。“要是能在野外环境‘无中生水’该多好。”老师的一句吐槽让爱发明的朱延涛思考起来。“小学课上学过蒸发空气得到水分,能不能造一种机器让空气变成水呢?”
在与老师交流之后,朱延涛利用空气取水的思路逐渐明朗。“空气透过气孔进入机器内部,先进行蒸发接着被制冷,再利用制冷结露法将水分引入水槽,过滤之后就能直接饮用。”
原理简单,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取水器在野外使用,不能用交流电。“造水”要在短时间内将空气加热再冷凝成液态水,功耗和散热也成问题。为此,朱延涛选择了比较节能的压缩制冷技术,又为取水器装上太阳能电池。解决了电源,朱延涛又琢磨了一个简易的散热系统,但经费又让他犯了难。“电机和电池都由学校帮助解决,散热系统学校也没有现成的材料。”执着的朱延涛硬是省吃俭用一个多月,攒下1000多元全部用来购买材料。一年不到,光电空气取水器完成样品制作。
记者昨天在现场看到,这台半人高的机器两侧密密麻麻都是气孔,除了显眼的太阳能电池之外,还有一块300瓦的蓄电池。“这样在夜间也能‘造水’了。”朱延涛介绍,经过改造的取水器靠太阳能电池供电,在30摄氏度的室外,一小时能够“造水”300毫升,适合在野外工作中使用。“不过这个取水器还有些笨重,模样也不够‘帅’。我正在对机器外观进行改造,让它再轻点、再小点。”
有了制作光电空气取水器的经验,朱延涛被几位学长“拉入伙”,先后参与仿生鱼体感、波浪能发电、交通机器人等发明的设计制作。这才大二,他和团队已经成功申请了8项专利,全都涉及环境保护和新能源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