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浓盐水综合利用战略创新联盟理事长于志群向记者介绍,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海盐主产区,年产海盐3000多万吨,占全国海盐产量的80%以上。环渤海地区也是海水淡化的主战场,但由于渤海海域自净化能力弱,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直排人海会对海洋环境与生态平衡构成威胁。海盐与海水淡化两个产业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共同突破发展瓶颈。
海水淡化后的浓盐水量很大,日产10万吨淡水的海水淡化装置,每天产生浓盐水13万吨。因此,利用浓盐水制盐必须上规模。目前浓盐水都是作为初级卤源在滩田制卤蒸发浓缩制盐,随着海水淡化规模化,浓盐水蒸发制盐必然面临土地、规模、经济性等制约。于志群强调,只有将膜技术、太阳能技术等组合成适用的技术群,才能解决浓盐水工厂化制盐的问题。
据了解,业内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山东省盐业集团一座日处理1万吨浓海水的示范基地即将建成。天津滨海新区利用真空膜蒸馏方式处理海水淡化浓盐水的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淡水脱盐率超过99.9%,使用低品位热源加热,海水淡化浓盐水处理量达到10吨/天,海盐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并压缩了盐田制卤区面积。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已入驻沧州渤海新区中捷产业园区,依托其在膜分离技术、海水淡化、生物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及人才优势,重点开展海水淡化及浓盐水综合提取与利用、相关成套装备设计制造以及生物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和产业化工作,优先发展高效膜法海水淡化技术研究。
山东省海洋化工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孟烨认为,海水淡化后浓盐水可以提取钾、溴、镁、锂等有价值的元素应当注重对浓海水中元素及化合物价值属性的研究,不仅注重技术研究,更注重经济技术研究,不能过度追求“无关紧要”的高标准产品、高精尖产品,如浓盐水中制取的硫酸钾,复合肥行业要求的指标并不高,市场也有需求,没必要追求硫酸钾的高技术指标。
孟烨强调,溴盐产业与海水淡化相结合将成为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特色亮点。据他介绍,溴、溴化物是浓缩海水中高值元素及化合物,市场消费量较大,广泛用于阻燃灭火、新材料合成、日用化工、高档染料与农药合成、高效石油钻井等领域,市场开发价值大。溴资源大部分存在海洋中,含量在60~70克/立方米,而海水淡化后浓盐水中溴的含量达到100克/立方来,溴提取率更高,提取成本也更低。
据了解,作为国内海水淡化产业化走在前列的地区,青岛下一步将组建海水淡化产业技术联盟,发挥平台作用,重点培育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目前,青岛碱业2万吨/天海水淡化项目已经建成投产,采用“纯碱生产一海水淡化一浓海水化盐制碱一热电联产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资源利用最大化。该项目采用世界先进的海水淡化技术—高效凝集过滤与处理技术,既能适应海水水质变化,又能节省预处理用电,吨淡水耗电仅为2.5千瓦时,比世界上许多先进海水淡化公司还要低近1千瓦时。目前,青岛碱业正积极探索海水淡化与盐化工生产的深度结合,将在利用海水淡化技术生产淡水的同时,研发联产溴、镁、钾等化工产品的技术,进一步降低海水淡化成本,堤高盐化工产品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