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科技周”即将于5月中旬到来,省城各大实验室、科技馆都将“敞开怀抱”迎接市民参观。在众多科研机构中,科学岛一向最有魅力,但又最具神秘感。很多人知道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却不知道岛上已经建成了20多个装备优良的实验室、研究中心和10多个大型技术物理实验平台,其中不少还是国家或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这些实验室里的“宝贝”,有的助力卫星飞船上天,有的为人类未来描绘蓝图,有的则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连日来,本报记者钻进科学岛上的特色实验室,与科研人员对话,领略科技之美。
本报讯 巢湖上,一个个天蓝色的浮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藻类在线监测与蓝藻水华预警系统,是巢湖水质的安全卫士。浮标夜以继日地向“身下”的巢湖发射不同颜色的光,光照下的藻类活细胞会释放出一种非常微弱的荧光,而这种荧光会随着光照颜色出现强弱的变化,根据这种变化就能够知道巢湖中藻的种类和浓度。
蓝藻一直是巢湖的心腹大患,一般监测需要工作人员现场取样,将样品带回实验室里通过专门的检测仪器进行测量,才能知道藻类的状况。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费钱,而且无法在夏秋季节应对藻类在短时间繁殖聚积成灾的事件。近日,记者专程前往从事环境光学监测技术研究的中科院安徽光机所环境光学研究中心,在这里记者看到,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名为便携式水体藻类原位荧光快速监测仪的仪器,可以快速监测湖、库水体中藻的种类和数量。
赵南京研究员告诉记者,这种技术是利用藻类活体细胞的叶绿素荧光光谱,结合多组分光谱解析算法,可同时实现水体蓝藻、绿藻和棕藻等多种藻类的实时快速分类监测。利用该技术研制的便携式水体藻类原位荧光快速监测仪已经在我国南极科考中得到应用,用来测量南极部分水体的水质。
现在,这项技术被试验于巢湖蓝藻的监测,为此研究人员还造出了一个胖胖的浮标。挺着圆滚滚肚子的浮标被放在巢湖里,在浮标的身下,装有藻类、水质多参数分析仪等监测仪器,监测的数据通过浮标肚子里的GPRS 无线发射器实时发往科学岛的监控中心。这样科研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随时掌握巢湖的藻类及其它水质的变化情况。另外,浮标周边还贴有太阳能板,为全身上下的仪器供电,这样的浮标在无人值守情况下,也可以全天候地守护巢湖的饮用水安全。
赵南京说,这种在线水质监测平台,在全国范围内研究也不多。“它能让环保人员实时了解水质状况,就像电子眼24小时紧盯着藻类变化,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