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水又称再生水、回用水,是国际公认的城市的第二水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环保。大力推广中水回收利用,对于节水工作意义重大。在我国,这一技术已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具有美好的前景。
在北京市高碑店污水处理厂,总投资1200万元的中水回用工程可以实现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再处理后大规模回用,处理工艺流程采用物化处理工艺,即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工艺。二级处理厂出水经泵提升,加入混凝剂后经过静态混合器混合进入高效反应池,形成絮体在斜板沉淀池中沉淀。沉淀后上层清水送至砂滤池,滤过水加氯后送至清水池,再用泵送到各用水点。日处理量1万立方米,约有9000立方米/日的中水供本厂使用,其余部分供城市绿化用水。该厂中水回用工程处理流程为:二级处理出水 泵房 反应池 斜板沉淀池 砂滤池 清水池 泵 回用,具有中水回用示范意义。
中水又称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中水被国际公认为城市的第二水源,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经济环保,可以大量回收利用城市日常排放的各种污水,减少对水源的污染。由于其水源是城市排放的各种污水,容易采集,加工相对简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我国是一个人均水资源匮乏的国家,大力推广中水回收利用,对于节水工作意义重大。
中水开发与回用逐渐完善
中水开发与回用技术在一些国家得到了迅速发展,在美国、日本、印度、英国等国家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国家均以自身的特点确定出适合其国情国力的中水回收技术,使中水回用体系越来越完善。
为了有效利用中水,日本在上水道和下水道之间,专门设置了中水道。为鼓励设置中水道系统,日本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大力加以推广。新建的政府机关、学校、企业办公大楼以及会馆、公园、运动场等公共建筑物基本上都设置了中水道。美国1971年已有358家工厂企业利用处理后的城市污水,回收量5.1亿立方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每年利用净化污水2.7亿立方米,相当于100万人口一年的用水量。1985年,德国城市75%~80%的污水已经过二级处理后加以利用。以色列在中水回用方面也颇具特色:占全国污水处理总量46%的出水直接回用于灌溉,其余33.3%和约20%分别回灌于地下或排入河道,其中水回用程度之高堪称世界第一。
我国的中水回用技术比较成熟
在我国,这一技术已受到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重视,并对中水回用做了大量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在深圳、北京、青岛、天津、太原等开展了中水工程的运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开始使用中水,目前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主要用于景观环境、园林绿化、厕所冲洗、道路清洁、车辆冲洗、建设施工、工业生产、农业灌溉等方面。
我们的中水回用从技术上说是比较成熟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污水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工艺技术加以处理。一般来说,二级出水经消毒处理后,用做市政杂用水,生活杂用水、农业用水和景观用水等;在这基础上,经混凝过滤处理,可作为工业循环冷却水等;再经进一步处理,如用膜技术处理或用活性炭吸附后,就可作为工业上工艺用水或地面水、地下水回灌补充水等。天津市仅中水洗车一项每年节约自来水超过500万吨。大连机车车辆厂实施了中水回用工程,工厂绿化、冲厕及冷却水等都用上了中水,年节约水20万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关专家指出,从技术层面,以往对中水回用很大的顾虑在于污水处理设施的风险控制问题。但随着中水处理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进步,尤其是小型化、集成化、自动化的中水处理装置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风险管理的可靠性。
“小中水”模式、认识误区阻碍中水回用
我们在中水利用方面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实际的运行情况也并不令人满意。从全国来看,中水的应用范围并不够广泛,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以各单位或社区自建中水系统“小中水”居多,利用率更高的城市集中回用很少。这种中水回用的自给自足的“小中水”模式,由于水源的不稳定、回用规模较小,导致设施得不到充分利用,中水供给很不稳定,成本偏高。部分地区有一定规模的中水公司,但是限于管网问题、运输成本,也没有得到广泛应用。专业中水公司虽然降低了中水的处理成本,但是如何将中水输送到用户手中又成了一个问题。中水市场发展的现状需要有大量的输配管网,但中水管网需要的投资巨大,施工的难度也很大。
此外,中水在利用中仍然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这也是阻碍中水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不少人对中水水质存在疑虑,对其使用存有抵触心理。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我国作为一个用水大国,中水利用的前景也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