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记者接到市民来电:有成群的野生鲫鱼在常州清潭污水处理厂出水口附近嬉戏。记者随即来到现场,看到清潭六村居民陈师傅正在厂区不远处钓鱼。“以前这里又黑又臭,现在我每天都来这儿钓鱼。”
来到厂区,清潭污水处理厂厂长戴界红指着出水口说:“不少鱼还从排污管道游进了厂里,让前来参观的同行啧啧称奇。”
位于居民集聚区的清潭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80年。为保证城市环境优美,2009年厂里提出了国家一级A最高排放标准的目标。但提标改造一动工就遭遇难题:扩建没有土地,而搬迁新建至少需要投入3000万元。
“没有空间,我们只能在处理技术上下工夫。”戴界红告诉记者,“可以说,我们首创的全国无外碳源的污泥回流前置反硝化核心技术,也是被逼出来的。”污水处理,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削减总氮指标。戴界红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利用这一技术,将水中的氮变成氮气挥发掉。形象一点说,就是汤做咸了,不添水,也不加糖,而是想办法将多余的盐,变成气体挥发掉。”
2009年11月,市排水管理处与国家城市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联合实施“清潭污水处理厂一级A提标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从形成日处理能力800升的中试模拟试验装置开始,通过试验模拟和烧杯试验,确定优化运行的参数和适宜的工艺路线,因地制宜设置了高负荷初沉池、内源反硝化强化生物脱氮、生化反应池局部改造、滤布过滤器高效过滤、紫外消毒、辅助化学法除磷、碳源投加等装置,全程指导设计与运营,不仅大大降低了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而且最终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最高排放标准。
“此次提标改造,仅占用原厂区不到1/3的面积,最大程度地发挥现有设施的作用,投入改造的费用仅500万元,却实现了总氮指标由原先的削减率大约50%,提高到了70%以上。”排水管理处总工程师陈俊兴奋地说。
6月22日,项目顺利通过市科技局成果鉴定验收。来自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的专家认为,该项目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尤其无外加碳源的污泥回流前置反硝化核心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本次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周琪院长说:“这一研究成果,成本低,科技含量高,对具有类似水质特征的其他城镇污水处理工艺都具有借鉴意义。”
目前,清潭污水处理厂“强化污水碳源利用的回流污泥前置反硝化处理工艺”正在申请国家专利。(凃贤平 王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