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临渭河,南倚秦岭。历史上,西安的水资源曾经非常丰富,有“八水绕长安”的美誉。但改革开放以后,受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记者近日随同“节水中国行”采访团在西安采访时了解到,西安市利用成为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契机,通过开源与节流并重,在高效利用上下功夫,在全面节水上找出路,目前其万元GDP耗水量由125吨下降到98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59吨下降到85吨,千年古城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行业推动、全社会建设、全方位节水”的发展新路,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承载能力和效益不断提高,已逐渐由经济社会的制约因素向支撑因素转变。
95亿元开源引水上世纪90年代,西安曾出现严重水荒,数十家工厂因无水而停产,几万居民在缺水中恐慌度日。水荒导致市区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纷纷自掘深井,高峰时市区自备水源井发展到2300多眼,日最高开采量达42万立方米,致使市区承压水位急剧下降、大量地面建筑物和地下设施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屹立了1300多年的西安标志性建筑大雁塔也出现倾斜1.3米。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钱正英曾在西安发出了“抢救西安”的呼吁。
基于严重缺水的现实,西安市积极向水利部申请并于2004年1月被列入了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力求探索出一条符合西安实际的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004年以来,西安市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水荒的方略并付诸实践,当地先后投资95亿元,全面系统地规划和建设了一批地表水水源工程,建成并利用黑河供水系统对秦岭北麓石头河、沣河等7个峪口的地表水进行联合调度,地表水已成为城市供水主水源。
西安有计划地启动了自来水网管覆盖区域自备水源井封停工作,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地下水保护行动”。全市累计封停自备水源井1700余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2.1亿立方米,其中市区累计封停1348眼,年减少地下水开采量1.6亿立方米,接近市区年供水量的一半,实现了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向以地表水为主的转变,全市地下水位稳步回升,地面沉降、地裂缝环境地质灾害等得到有效遏制。
工农业用水每年省出一个黑河水库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市步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整个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所面临的缺水问题则成为制约西安加快发展的瓶颈:西安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324立方米,人均占有量不足全省的1/3、全国的1/6,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有关部门经过计算后得出,到2020年,即使将西安全市的水资源量全部开发利用,供需缺口仍有19亿立方米。
在西安市被列入全国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城市的4年多来,西安市制定下发了《西安市城市节约用水条例》《城市供水价格改革五年规划》等涉及地下水管理、地热水保护等30余项规范性文件和11部专业规划,从制度规范上对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起到有力的保障作用。
面对空前严重的水危机,西安市还通过产业升级做足“水文章”。通过实施产业规划,采取政策措施,压缩印染、纺织、炼钢、造纸、机械加工等高耗水行业。在工矿企业,有针对性地推广西安石化总厂中水深度处理模式、西安航空动力公司冷却水循环利用模式、西郊热电有限公司中水回用模式、西安化工厂全方位制度节水模式。此外,对200多家企业实行IC卡计量制度,实现了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精细化管理的转变。目前,全市年工业用水量从5.4亿立方米下降到3.9亿立方米,关停规模以下造纸厂300余家,建成污水处理厂3座,在建6座。农业灌溉用水量年减少4400万立方米。
在这些措施的撬动下,4年多来,西安地区生产总值从946亿元增长到1763亿元,用水总量却由每年17.72亿吨下降到17.25亿吨。同时,在全市73家三星级以上宾馆推广了节水改造技术,全市三成高校节水设施安装到位,新建12座新校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和回用系统,年节水0.18亿吨。粗略计算,西安每年工农业节水总量相当于一个黑河水库的库容量。
“八水”进城打造生态城市去年底,总投资1200万元的“关中八惠”之一的沣惠渠开闸放水,新改造的沣一干、沣三干渠道正式恢复通水。标志着西安市引沣进城生态引水项目已经开始启动,将为改善西安市内水环境起到很大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按照‘大水兴市,小水富民’的原则,西安市多措并举,生态重构,通过大力实施‘大水大绿’工程,重构城市水系,延续历史文脉,把西安打造成水特色凸现的生态化城市。”西安市水务局副局长孙英茹说。
通过大手笔规划、高起点建设,4年多来,西安先后建成了一大批生态基础设施项目:完成了浐灞生态区生态化堤防18.6公里,铺设截污管道21公里,新增绿地5000亩、水面6500亩。恢复再造了广运潭、曲江南湖、曲江流饮等历史文化景观。与此同时,全面启动了渭河城市段22.2公里综合治理工程,为城市北移创造良好环境。先后投资20亿元,对漕运明渠、幸福渠进行综合治理。
经过几年的治理,西安不但彻底解决了城市西北郊排水问题,还形成了城市生态景观长廊。将南山水系引至曲江遗址公园、大唐芙蓉园、兴庆湖、护城河、团结水库等,形成连续串联运行模式,使涓涓细流穿城而过,变“八水”绕城为“八水”进城,使西安兼具自然山水景观与历史人文景观,成为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化城市。姚润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