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确定了截至2010年的治水目标后,广州正在努力调动资源服务于这一艰巨的中期任务。前日,来自全国污水治理领域的12名知名专家受邀考察广州,就治水的技术问题提供意见和建议。同期,广州水环境的公众评价调查也有了结果。数据显示,无论是市民阶层,还是精英人士,都对水污染的后果给予恶评。总体上看,人们对广州治水的决心赞赏有加,但对治理的力度并不满意。
广州定下的规划是:到2010年6月前,水环境要实现明显改善,总体上要不臭不黑。尽管这一预期缺乏具体的技术指标,提供的只是治水的“概念股”,可至少给出了确凿的时间表。政府已计划投入400多亿元戮力建设,用行动兑现承诺,使治水在很大程度上远离空谈。民调也证实,公众在饱受水污染折磨的同时,仍对广州治水的前景持有乐观期许,舆论主流是支持。
民间不乏对政策许诺的善意呼应,这种耐性是治水的民意基础。但是,我们对于广州水污染的局面决不能宽容,对水环境积重难返的形势当作出更严峻的评估。广州目前每天产生污水400万吨,远超190.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能力。即便到一年后每天会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21.5万吨,也只是与污水量大体相当。若再考虑城市扩容和人口增长等因素,污水处理能力还是捉襟见肘。
而根据广州水污染形成的实际状况,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仅涉及治水系统工程的一部分。治水决不是多建几座污水处理厂能够解决的。在水污染的版图上,雨污怎样分流、企业排放怎样根绝、河涌怎样整治……每一个方面都是千难万难。比如搞雨污分流,就要区分新城老城分而治之;要想企业污染零排放,还会涉及局部利益调整;而整治上百条河涌,每条河涌的牵涉面不亚于治理一条珠江。
由此可知,广州治水的每个层面都能引申出一个迷宫,治污道路复杂异常,理想要在现实的水环境中费劲寻找改变的立脚点。仅以河涌为例,仅有8.6%的公众认为它“明显改善”,不足一成。而更大的担忧是饮用水水源的污染状况,近七成的环境专家认为“严重污染”。这与广州环保局提供的统计数据基本吻合,前9个月广州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不足八成。水污染与水危机齐齐到来。
分析广州邀请的专家智囊团的看法,治污中能用技术解决的都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让那么多可行的技术与城市融合。更有专家尖锐批评广州治水治污的思路,认为值得商榷。眼下的举措都立足于在污水生成的下游环节处置日益庞大的污水量,与其被动承受,不如动员市民节约用水,调整企业污染排放。
治水的政府意志当然极重要,可不管设想有多美好,最终还要落实到对水污染的控制能力上。民调表明,越是精英人士,对这方面的评价越保守,认为“足够”和“基本足够”的比例不到两成。而认为“不足”和“严重不足”的比例为40.1%。值得玩味的是,环境专家持这一看法的比例更高,为52.4%。专业人士拥有更充分的讯息,为什么反而低估治水对全局的掌控力度?
最有可能的解释是,治水所牵扯到的方方面面,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整治范畴。正因为这样,我们从不把珠江游之前的临时消毒行为误解为治水。此外,治水专家的无力感还说明,治水治污从来都不存在技术障碍,它是行政的问题,是相关政策落入各级行政系统后的现实反应问题,是政府内部对待治水的协调与协作问题。我们不怀疑广州治水的诚意,犹如不怀疑治水道路的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