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对三处公园水体采用生态法提高水质,取得显著成效。当前天进行验收时,很多人表示了这样的担忧:现在虽然治好了,中水来了怎么办?中水,俨然成了污染的“祸首”。但在4年前,当第一滴中水注入包河时,媒体和公众大多“欢呼雀跃”,认为是合肥水环境的“救星”。
对中水的评价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转变?作为全国惟一大规模将中水用于景观水体的城市,合肥中水未来将走向何方?
◇现实之惑
中水是否有注入必要?
前天下午,合肥市对花冲公园、杏花公园、黑池坝等三处景观水体的生物修复工程进行验收。结果显示,三处水体都甩掉了戴了多年的“劣五类”帽子,杏花公园水质甚至达到地表水四类水标准。这样的结果本应让人欣慰,但与会的专家和公园负责人,却同时表达了担忧。
“现在是很好,但是一旦公园水体注入了中水,良好的水质还能不能保持?”合肥市园林局园林处处长高冬华的话,也是很多园林部门管理人员的担忧。杏花公园管理处的一位负责人坦言,每次中水注入公园水体,“感官上都不太好”,近年来杏花公园屡演蓝藻危机,也与中水的注入有关。
◇身份之惑
“救星”还是“祸首”?
2004年9月末,随着稻香楼附近的银河中水泵站正式启用,每天6万吨的中水从该站出水口直接注入包河、银河,实现了该市中水回用的梦想。当时,媒体和公众大多“欢呼雀跃”,认为中水的回用,必将会对这座缺水城市的水生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是,近年来,杏花公园、黑池坝等景观水体蓝藻频发,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当人们追寻“污染凶手”时,中水几乎每次都尴尬地成为“祸首”的代名词。一位园林部门管理人员告诉记者,公园水体附近的污染源基本已经切断,除了雨水携泥进入水体,就只有中水了。最近的生物修复工程也证明,同样的方法用在杏花公园和花冲公园,效果是花冲公园更好。究其原因,“是因为花冲公园没有中水注入,污染少”。
◇技术之惑
“达标”还是“不达标”?
中水为什么给景观水体带来污染呢?合肥市环境监测站有关负责人表示,主要是因为中水的水质标准距离地表水水质标准仍有差距。据介绍,国家规定景观水必须达到地表水五类水标准。但是,由王小郢污水处理厂下水再处理的中水,虽然达到了回用的水质标准,却远远达不到地表水五类水的标准。
为杏花公园“治污”的合肥一家生物技术公司的工程师说,中水和地表水五类水的差距,主要是在总氮和总磷上。“差了好几倍,因此,每次中水注入景观水体,就相当于排放超标的污染物。”
◇未来之惑
变干净还要多长时间?
由于中水的“威胁”,前天参加验收的一些专家和管理人员,对合肥公园水体的未来,仍心存疑虑。一位从事生物技术的技术人员说,“就像你打扫好了房子,却把窗户打开,让灰尘再次进来。”有园林部门的管理人员说,如果要彻底根治景观水体,要么开辟其它的水源,要么必须对中水进行“改善”,使其不再“携污入园”。
那么,中水能不能变得更干净,不再成为公园水体的威胁呢?合肥市环保局科研所所长周加桂告诉记者,“这是有希望的。”据介绍,合肥市正在对包括王小郢在内的污水处理厂进行脱氮除磷工艺改造,“随着工艺的完成,污水处理厂出水的氮磷含量几乎会降低一倍,而中水中的氮磷也会随之降低。”
一位环保技术人员告诉记者,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利用中水为琵琶湖附近水体进行补充时,也遇到类似合肥的困境,注入后污染不降反升。“经过对中水工艺的改造,中水的氮磷含量降低,利用起来就更加有效了。”(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