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在变清!记者6月底沿湖采访,看到不少人早晚在湖边散步、垂钓,中午还有人下湖游泳。环湖居民告诉记者,今年蓝藻出现的时间比去年推迟了20多天,基本没有了黑臭现象,而“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一直供应正常,再也不用纯净水烧饭、洗澡了”。
6月30日,省人大常委会环境资源城乡建设委员会听取省政府有关部门关于太湖污染防治工作情况的汇报,最新的权威数据印证了沿湖居民的“感觉”:今年1到6月,太湖全湖平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为57.7,同比降低2.7,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饮用水源地水质保持稳定,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2010年水质目标。
这意味着,我省实现了国家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省部联席会议确定的“两个确保”,即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不发生大面积水质黑臭。
家住无锡新区的汪华说,每年夏季气温升高后,太湖蓝藻蔓延很快,甚至影响到自来水取水口的水质,“前年的那场水危机就是在初夏爆发的,湖水发臭,连喝水都成了问题”。而去年以来,这种恼人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监测表明,蓝藻的确少了。太湖去年蓝藻暴发频次和最大面积分别比2007年下降28.8%和44.3%。一旦有蓝藻出现,打捞队伍很快就会跟上,去年累计打捞了60万吨,是2007年的3倍;今年已打捞了8.8万吨。
记者还发现,太湖中过去密密麻麻的围网养殖少了,而人工栽植的芦苇正在扩大。据说沿湖各地已拆除围网面积近20万亩。东太湖大量引种了芦苇等水生植物,它们在净化水体的同时,也给太湖增加了一道美丽风景。
省太湖水污染防治办公室主任朱铁军说,湖水变清的背后是艰辛的付出。去年6月开始实施的《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制定了严于国家标准的污染物排放限制,规定了严于国家法规的处罚措施,“科学治太”、“铁腕治太”产生了强大的震慑力。沿湖各市关闭淘汰了化工企业3000多家,改造了1600多家企业的污水处理系统。建设部门新建污水收集管网4000多公里,农林部门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化肥用量,水利部门调水22亿立方米“引江济太”,这些举措大大缓解了太湖的富营养化。
但是,太湖彻底变清仍有待时日。国内著名湖泊研究专家认为,太湖湖体已形成“藻型生境”条件,短期内无法改变,而太湖水环境根本改善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变,该地区经济总量大、人口密集,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