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辽宁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文岳宣布:"全省37座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开始",标志着辽宁省辽河流域治理第二战役--9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至此,辽宁全省日污水处理能力达547.8万吨,污水处理率提高到67%.
6月30日,辽宁省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视频会议在沈阳市召开。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盘锦、铁岭等市各分会场的视频画面被实时传输到了视频会议中心。
据记者了解,其余62座污水处理厂将于今年年底前全部建成。一旦全部建成,辽宁省的城市污水处理率将由50.2%提高到86.1%;而随着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目标的实现,辽宁省县城的污水处理率将由8.6%一举跃升至82%,而且随着污水处理管网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处理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在向第2阶段辽河行媒体记者介绍辽河治理情况
"于去年启动的99座污水处理厂建设,无论从数量还是处理能力来说,都是过去12年的1倍。这对于改善辽河水质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7月2日,面对前来采访的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辽河行第二阶段采访团的记者,辽宁省环保厅厅长王秉杰难掩兴奋之情。
作为一名为实现"尽快恢复辽河生机"的目标而殚精竭力的环保工作者,令王秉杰感到欣慰的是,辽河里现在又能看到鱼了。
辽河不清,辽宁难兴
曾经养育了千百万人民的辽河,是全国七大流域之一。长期以来,辽宁省辽河流域范围内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留下了沉重的环境欠账,导致辽河流域遭受严重污染。从2001年开始,辽河干流持续重度污染,污染程度始终位居全国七大流域前列。2007年,辽河流域4条河流的26个干流断面中,22个为劣ⅴ类水质;在监测的44条支流中,有31条属重度污染。
提及辽河的这段污染史,王秉杰的话语分外沉重。他说,由于辽河是一条季节性特点非常突出的河流,其丰水期、枯水期水量变化十分明显,时有断流现象,特别是西辽河生态水非常少,排入其中的大部分是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由于资金和技术的限制,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导致辽河成了排污沟。即使在两年前,辽河始终处于重度污染状况,全河段水质均超过ⅴ类标准。
辽河不治,辽宁不宁;辽河不清,辽宁难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辽河治理,在"九五"期间将其列入"33211"环保重点治理工程,再经过"十五"期间共10年的治理,基本遏制了辽河水质恶化的趋势,但辽河水质仍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一份统计数字表明,"九五"、"十五"期间,国家制定的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项目只完成了1/3.这与党中央、国务院"尽快恢复辽河生机"的要求相去甚远,与辽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环境保护需求相去甚远。
辽河复清路在何方?辽河什么时候才能重现生机?
以"三铁精神"攻坚"三大战役"
2008年春天,辽河治理迎来重大转机。
就在这一年,辽宁省再次吹响了辽河治理的新号角,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举全省之力,用"铁石心肠、铁的手腕、铁的决心",打一场治理辽河污染的人民战争,让饱经沧桑的母亲河重现勃勃生机。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在6月30日举行的辽宁省污水处理厂集中进水试运行视频会议上指出:"辽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让辽河重新焕发生机,是我们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
全国生态文明记者行,第二阶段辽河行媒体记者在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做调研
他说,从去年开始,辽宁省在多年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的基础上,打响了辽河流域治理的"三大战役":一是关闭了近500家没有达标排放的企业,全面启动了城市段景观绿化工程;二是集中建设99座污水处理厂;三是实施辽河流域生态化工程。其中,今年内建成99座污水处理厂是打好辽河流域治理的关键一战。能否打胜这场战役,事关科学发展观在辽宁的落实,事关国家辽河流域治理规划的落实,事关辽宁的振兴发展,事关辽宁人民的福祉。各地区、各部门必须采取超常措施,加大建设力度,坚决做到目标不动摇、标准不降低、时限不放宽,全力推进,加紧建设,确保99座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全部建成运行。
谈及这"三大战役",王秉杰认为,2008年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辽宁举全省之力,全面开展了辽河治理攻坚战,着力实施了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生态治理三大工程,目前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修缮成大片水域的莲花湖湿地已经是铁岭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监测数据显示,从2008年开始,辽河流域水质全面持续好转。今年一季度,辽河流域干流仅福德店和三合屯断面超标,超标断面数同比减少8个;干流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同比均有所下降,降幅在8.6%~79.4%之间,其中朱尔山、马虎山、红庙子和盘锦兴安4个断面化学需氧量浓度降幅均在80%以上。
另据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5月份《河流水质月报》监测数据表明,2009年5月,辽河流域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辽河、浑河、太子河和大辽河4条河流的26个干流监测断面仅氨氮一项超标(18项指标评价),超标断面共有9个,同比下降23.1个百分点。COD全部达到Ⅴ类水质标准,以Ⅰ- Ⅲ类水质为主,占69.2% .支流水质污染仍然较重,但水质同比去年明显好转,与去年同期相比,78.1%的支流水质COD浓度有所下降,降幅为11.3%~85.5%.
曾经以黑臭闻名的浑河经过整治、现如今已经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
"治理效果之好,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王秉杰高兴地说,"但真正实现辽河水质的彻底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依然任重道远。"
辽河流域生机初现。记者在流经沈阳市的浑河岸边看到,曾经以黑臭闻名的浑河,经过大力整治,如今已经恢复为Ⅲ类水质,城市段变为景色怡人的景观河,泛舟钓鱼重现,沿河房地产价格明显飙升,成为沈阳人新的休闲目的地。
创新环境管理机制体制确保长效治理成果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实施重点污染企业整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和生态治理三大工程的同时,辽宁省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环境管理机制体制,不断推进辽河水质持续快速改善,确保长效治理成果。
这些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创新的环境管理机制体制包括:
--将污染治理年度目标分解成月计划,逐步推动实施。从2008年5月开始,辽宁省开始对辽河水质实行月分析制度,每月定期召开有相关部门参加的辽河水质月分析会议。由环境监测部门出具水质监测报告,从水质状况到河流流量对辽河进行全面分析,将辽河干流的26个断面和辽河流域的主要支流水质情况,与去年同期、与前一个月情况分别进行纵向对比,分析水质变化趋势,查找水质变化原因。对水质状况波动较大的情况,及时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这项制度的实施,将以往各个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有机联系到一起,使污染问题在第一时间得以发现,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从2008年开始,辽宁对全省的河流全部实行了河长制,各市(县)的市长、县长是本辖区内河流的河长或段长,对河流治理和河流水质实行河(段)长负责制。对治理不力、水质不达标的河流和断面,河长或段长将受到警告、通报批评直至行政处分。实行河长负责制,就是要明确地方政府是水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明确对辖区水环境应该履行法定的保护职责。同时,将水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和政绩考核挂钩,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的情况。
--去年以来,辽河干流水质持续好转,但支流污染依然较重。针对这种情况,辽宁省环保厅推行了红色警戒制度,把河流化学需氧量浓度超过100mg/L定为红色警戒线。首次超过警戒线的,通报所在地市政府;连续两个月超过警戒线的,进行媒体曝光;连续3个月超过警戒线的,实施流域限批。去年5月初,辽宁省发出了第一批警戒通知单,对沈阳市、鞍山市有关河流超过警戒线的情况通报给两市政府,引起了很大震动。两市政府立即采取措施。鞍山市政府制定了《二十天退出红色警戒线紧急行动方案》,提出要打好工业企业专项整治、河道清淤专项整治、采砂企业专项整治、垃圾厕所专项整治4个攻坚战,确保超过红色警戒线的河流退出"红色警戒线".截止到目前,辽宁已因河流断面超标对5个市的18个断面提出通报。"红色警戒线"通报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辽河支流与干流的同步治理,使所辖支流污染强度明显下降。
-- 为全面改善辽河水质,辽宁出台了严于国家的地方排放标准,规定允许往地表直接排放的水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最高浓度由100mg/L提高到50mg/L,整整提高了1倍,此举将使全省年减排化学需氧量20万吨左右,大大减轻了辽河流域的纳污压力。
--为了确保新的排放标准得到执行,去年下半年,辽宁省颁布的《辽宁省跨行政区域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目标考核暂行办法》规定,以地级市为单位,对主要河流出市断面水质进行考核,水质超过目标值的,上游地区将给予下游地区补偿资金。辽宁省环保厅负责确定河流出市断面的具体位置以及水质考核目标值。河流出市断面水质由辽宁省环境监测中心站负责每月监测一次并上报。辽宁省环保厅根据监测结果,确定各市应缴纳的补偿资金总额,由辽宁省财政厅一并扣缴。今年前5个月,辽宁省共有19个断面受到了经济处罚,并由辽宁省财政厅扣缴总计825万元的生态补偿金。这笔补偿资金将作为辽宁省水污染生态补偿专项资金,用于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生态修复和污染减排工程。
另据记者了解,国家科技重大水专项辽河水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已经在辽宁省实施,将为我国流域污染治理提供示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