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哥本哈根大会以后,“低碳”经济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企业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环境达到和谐共存,这是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是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4月下旬,全球两大环境峰会之一的“商业为环境(B4E)2010全球峰会”将于“世界地球日”到来之际在韩国首尔召开。此次峰会也是继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之后,全球各界首脑首次聚首讨论全球环境问题。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作为中国绿色环保企业代表,也将出席本次峰会,并将发表重要演讲。畅谈非能源类企业通过改变自身实现低碳环保。加强科研、生态布局等方式实现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绿色工厂,塑造典范
走进伊利集团位于呼和浩特市的总部工厂金川工厂,井然有序的厂房布局,宽敞明亮的车间,绿意盎然的林荫小道,一副绿色健康、生机勃勃的企业形象令人心旷神怡。在呼和浩特市,到伊利工厂参加“伊利工厂一日游”已经成为当地的热点旅游项目。
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认为:“一成不变地延续20世纪的生产方式,企业就没有未来。”早在1993年,伊利建厂之初,就开始了对工厂环境的全面建设与打造。自从2006年以来,内蒙古伊利集团工业园先后被评为“呼和浩特市工业旅游示范点”“优秀旅游景区”“呼和浩特新八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伊利更是顺利通过国家旅游局验收,成为国家4A级景区。
伊利以实际行动颠覆了人们对于工厂固有形象的印象,加深了消费者对于其“安全、健康”的信赖,塑造了一个“绿色、环保”的创新型企业及产品形象,成为中国企业的表率。
绿色生产,成就双赢
《论语·魏灵公》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即要做好工作,首先要有“锋利”的工具。在伊利看来,“节能、降耗、减排”不仅仅是一个目标,更应该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融入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因此,在多年的发展中,伊利不断引入先进技术、更新生产工艺、完善生产流程,以实际行动履行企业公民责任。
以伊利位于呼和浩特总部的金川工厂为例,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有目前国内食品行业中单体规模最大、处理工艺最先进的污水处理厂。金川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1万吨,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在用于整个金川开发区的绿化之后,每年还可为下游几千亩的农田提供约300万吨的灌溉水;该厂每年降解处理有机物约2万吨,污泥、浮油渣经添加搅拌处理后,为呼和浩特市北部山区的荒山绿化提供了4000余吨的优质肥料;同时将污水厌氧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气为锅炉供热,每年约可节约4000多吨标准煤。伊利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的成功经验在全国各地的130多个工厂都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推广和应用。
2010年,百年不遇的西南大旱深深触动每一个国人的心灵,当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灾难频发,人们的生活乃至生存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如果环境继续恶化,我们给后代留下的,将不是美丽富饶的地球。而消除这种担忧,需要全人类共同努力,企业承担着尤为重要的角色。
早在2007年,在首届达斯沃夏季论坛上,伊利集团董事总潘刚首次提到了“绿色领导力”概念,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发展”三位一体的绿色环保理念。2008年,“绿色领导力”被确定为博鳌论坛正式议题,开创了历史先河,并被广泛借鉴。B4E全球经济峰会召开在即,“绿色话题”再次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事实证明,伊利所引领的不仅仅是“绿色环保”理念,更是一种对国家、对社会负责任的领袖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