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务集团办公楼外景
水环境是人类文明、生态文明的一面镜子,自古以来人们就有着浓厚的“水情结”,喜欢逐水而居,滨水而栖,特别是对于常年生活在“水泥森林”的都市居民来讲,更强烈地渴望拥有一个优美和谐的水环境。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一面靠山,三面环海,是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闻名于世的海滨生态旅游城市,先后成为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第一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群、第一批“国家园林城市”,两次被评为“迪拜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城市”,荣获联合国“人居奖”,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和创业的城市”。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大自然赋予威海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又得益于长期以来全市上下对环境保护的高度重视和持续加强,其中卓有成效的污水治理更是不可或缺。
作为一个担负着污水处理职责的现代水务企业,威海水务集团自成立以来,始终以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保护为己任,充分发挥供排水体制改革所释放出来的巨大活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与气势,全方位、立体式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出重拳、下狠招加大污水截流并网,密集实施了一系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污水治理重点工程,二级污水处理能力由2.5万吨/日提高到20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90%……一系列闪光的数字,折射出的是威海水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辉煌足迹,是威海生态优势更加凸显,人居城市形象品位极大提升的重大历史变迁。
体制改革实现污水处理“政企分开、政事分开”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城市污水处理一直被看作是由政府主导的“社会公益事业”。与全国大多数地方一样, 在2003年8月以前威海市区的3个污水处理厂也都是事业单位。垄断式的管理体制,缺乏活力的经营机制,导致政企不分、运行效率低下,财政拨款只能维持基本运行,发展后劲严重不足。体制弊端成为制约城市污水处理发展的症结所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成为污水处理产业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大势所趋。
2003年8月,威海市全面实施供排水一体化改革,在原市城镇供水管理处、市自来水公司和第一、第二、第三污水处理厂等5个归属不同、性质各异的企事业单位整合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威海市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特许授权其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饮用水深度开发应用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经营管理。这是威海市政公用事业改革的首次“破冰”之举,威海城市供排水一举告别了条块分割、多龙治水的旧格局,步入了市场化运行、企业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以此次改革为契机,威海水务集团按照政企分开的原则,克服了重重困难,大刀阔斧,一改到底,将3个污水厂全部进行了企业化改制,之后又采取BOT模式将污水厂建设全部交由社会资本按市场经济运作,使其完全与政府、行政主管部门和执法监督部门脱钩,成为产权清晰、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这一重大举措,彻底改变了长久以来污水处理厂“吃财政饭、捧铁饭碗”的状况,确立了其企业身份,回归了市场地位,为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体制基础。
污水设施建设凸显“厂网并重、管网先行”新思路
为了避免走“先破坏、再补救;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威海早在1985年就建成了山东省第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到2003年前共拥有污水处理厂3座,总的设计能力为10.5万吨/日(其中包括深海一级排放8万吨),基本满足了当时的污水处理需求。但是随着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和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污水处理设施薄弱、能力滞后的问题变得日渐突出。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尽快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成为摆在威海水务集团面前的当务之急,刻不容缓。威海水务科学分析和把握当前及中长期的发展需求,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紧跟城市发展态势,全方位加快了污水处理厂的新建和改扩建步伐,构建起了污水处理的全新平台。在污水厂建设过程中,威海水务始终坚持统一规划,逐步实施,并且注重项目建设的可行性、经济性分析,因地制宜,不搞盲目上马,对不具备建设污水处理厂条件的城郊村镇,则通过兴建污水提升泵站、实施管网对接,将污水就地提升、就近输送至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不仅有效解决了市区周边的污水处理难题,而且大大节省了新建污水厂的巨额投资。
除了污水厂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配套管网滞后于污水厂建设是影响污水处理水平的另一个较为普遍、较为突出的问题,其结果导致污水收集、输送能力不足,污水厂运行负荷率较为低下,污水处理厂的平台功能难以充分发挥。此外,污水管网缺乏统一规划,建设主体不一,管道质量良莠不齐,运行安全性差,也使污水管道爆裂、污染事故等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系列问题以及在供水管网建设方面存在的类似弊病,威海市做出了一项足以治本的重要决定,那就是由水务集团作为实施主体,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对市区供排水管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管理,并相应地理顺了污水管网设施投资体制,使威海的污水管网配套从此步入了规范有序、快速推进的新轨道。几年来,威海水务集团充分发挥市政府授予的“三统一”职能,按照“厂网并举、管网先行”的思路,全方位加快污水管网配套。一是先还旧账。对市区老旧管网进行大规模更新改造,全面提高管道运行安全性,杜绝爆管、冒溢污染现象。以《威海市排水许可管理办法》的出台为契机,积极协同相关职能部门,对用户内部排污设施建设从头把关,从严规范排污行为,并加大雨污混流综合整治,共计查处各种违章排污事件3000多起,最大程度地整顿了排污秩序,根治了排污设施不健全、乱排或超标排污等问题,彻底杜绝了大面积污染事故。近年来,紧紧抓住城中村改造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紧跟改造进程,加快完善小区污水管网设施,彻底解决了城中村污水直排、污染环境这一历史难题,清除了城市的主要污染源。二是不欠新账。在城市新区和各种工业园区建设以及新上污水处理项目中,地下、地上统筹考虑、统筹推进,建设一个污水厂,配套一方污水管网,服务一方发展,确保了城市拓展到哪,污水厂就建设到哪,污水管网就配套到哪。前所未有的大投入、大建设,使威海的污水处理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大变化,从老城区到新园区,从中心城区到周边乡镇,均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管网的全覆盖,其载体功能之完善,服务面积之广,前所未有。截至目前,威海水务集团累计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厂达到6座,污水泵站21座,新建污水管道600多公里,二级污水处理能力提高了8倍,达到20万吨/日,超前8年满足了城市发展需求,污水处理率达到90%,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河道治理还一方碧水蓝天
在城市中蜿蜒流淌的条条河道,不但是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也是城市生态系统和景观建设的重要要素。威海的城市河道属半岛边沿水系,为季风区雨源型山溪河流,河床比降大,源短流急,暴涨暴落。河道水源靠季节性降水补给,径流量季节变化性大,多数河道夏、秋两季有水,冬、春两季干涸。多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河道生态和环境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建设人水和谐的河道生态系统,打造水生态良好、水景观优美、水文化丰富的亲水型城市,进一步提升生态市和人居城市的内涵,威海市自2008年开始对城市河道实施大规模综合治理,并理顺了河道管理体制,调整了责任分工,其中,将市区9条主要河道及其支流的河床以内及水面、水下的管理责任统一划归市水务集团承担,以充分发挥水务集团在治污方面的专业特长。把河道交给一个企业去管理,是威海市推进市区河道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探索和尝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堪称一大“创举”。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水务集团的高度肯定与信任,其背后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压力。
“在党和人民的信任与期望面前,千讲万讲,没有任何条件可讲,千言万言,没有任何借口可言,困难再大,条件再艰苦,也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基于河道治理的迫在眉睫,威海水务集团上下总动员、全员齐上阵,集其全力,尽其所有,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险阻,在总长度55公里、流域面积95平方公里的河道和上百里海岸线上,全面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足以载入威海史册的河道治理攻坚战。2008年,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对各条河道进行地毯式普查,积极协同环保等部门,对排污入河行为予以铁腕式整治,全面推进管网敷设、污水并网、雨污分流。2009年河道体制理顺后,威海水务又进一步转变角色、提升治河理念,坚持集中治理与长效管理相结合,工程改造与生物净化技术相结合,治污与防洪、造景相结合,因河制宜、一河一策,重点实施河面保洁、河床清淤、沿岸截污、上游造景、下游蓄水。两年来,累计铺设沿河排污管道200多公里,并网排污口560多个,截流污水超过3万吨/日,清理垃圾淤泥80多万方,清淤河道45公里,修建拦水坝11座,拦蓄水面60万平方米,在河岸两侧种植垂柳等植物5000多棵,绿化面积1万余平方米,动用各类大型机械设备1100台,上阵职工达3500余人(次),完成投资近两亿元。为了保持和巩固河道治理成果,威海水务还每天安排专业保洁人员50多人,对所有河道进行全天候管理、24小时保洁,使河道环境完全置于掌控之中。
截污治污、清淤保洁、蓄水造景、巡视监管,在“四位一体”的全方位综合整治之下,沿河管道全线贯通运行,排河污水全部截流纳管,市区河道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重新恢复了自然洁净的生态原貌,一派水清、河洁、岸绿、景美、生机盎然的大好景象,成为流淌点缀威海的流动风景和崭新的生态空间。从双岛湾、葡萄滩、合庆湾到威海湾,一条蜿蜒百里的黄金海岸线环绕着威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来此观光旅游、休闲休憩,绿水、青山、蓝天、碧海的优美风光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创新思路破解资金瓶颈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资大,运行成本高,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在建立良性污水处理收费体系的前提下,创新投融资模式,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鼓励各类社会资金参与污水处理,这是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威海,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建设和运营全部推向市场,主要由水务集团采取BOT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污水管网、泵站及其他污水设施等建设资金由政府承担为主,国债资金、银行贷款为辅。多年来,威海水务集团紧紧围绕“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企业化、运行管理市场化”的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市政府授予的特许经营权和产业扶持政策,不断拓宽BOT、国债资金、银行贷款等多种融资渠道,先后筹措各类资金约6亿元,实现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从单纯依赖政府补贴向多元化投资的重大转变。多元化投融资体制的建立,使威海城市污水处理有力地突破了资金瓶颈制约,国债、社会资本相继大量投入到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领域,政府对污水处理厂建设不再需要一次性支付巨额的财政投入,而是通过BOT等模式融通社会资金来进行建设运行,用收取的污水处理费以及少量财政资金分期支付给投资者,把财政投入重点放在污水管网建设上。如此以来,既极大地缓解了财政压力,更重要的是保证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快速推进。
“回望征路,创业艰难百战多。直面未来,任重道远肩未歇。”治理城市污水,既是对时代负责,更是对子孙后代、千秋万代负责。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永恒的历史使命,威海水务正在并将始终高举科学发展旗帜,在更高层次上推进污水治理、优化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朝着建设创新、开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新威海的奋斗目标,阔步而行,一往无前!(杨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