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投入45亿巨资,着力解决1100万农村老百姓的安全饮水问题。
“幸福工程”
四年前,湖北省钟祥市大柴湖镇10万库区移民因长期被动饮用苦咸水,导致这里成了全国有名的食道癌病高发区。湖北省农村安全饮水办公室副主任郑光雄对此记忆犹新。他说,水源中存在着高氟、苦咸等危害健康的问题,2007年建成了一座万吨水厂,实现了户户饮用自来水,受益群众奔走相告,称之为幸福工程。
湖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要把切实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放心水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从湖北的实际出发,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作为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来抓”。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真抓实干,掀起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高潮。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安全。几年来,历任书记、省长、分管水利的副书记、副省长都到基层作过专题调研。省政府多次召开省长办公会议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场会议,专题研究和动员部署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省政府连续五年都把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十件实事之一,与市(州)政府签订责任状。同时成立了分管水利的副省长为组长,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并且特批省水利厅成立了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办公室,定编13人,高配干部,专司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省人大、省政协的领导也很重视农村饮水安全,曾多次到基层进行专题调研和检查督办。省发改委、省财政厅非常重视和大力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多次专题研究饮水安全的投资政策和资金落实问题,安排了专人到饮水办办公,积极配合,做好相关工作。省水利厅更是紧紧围绕农村饮水安全这个水利首要工作任务,多次召开会议进行动员部署和督办。省饮水办负责人带队组成检查督办专班,定期和不定期地到县市进行检查督办,狠抓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进度。对于任务重、进度慢的县市,实行半月一督办、并及时通报。
湖北特色: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过去,湖北农村供水设施普遍较小,供水形式以传统简陋的分散供水为主,3000多万农村老百姓面临高氟水、苦咸水等饮水安全问题。作为千湖之省,湖北省有900多万群众生活在血吸虫重疫区,饮用水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湖北省通过兴建900多处“日供水千吨,服务万人”的集中供水工程,成功解决了这一具有湖北特色的难题。湖北省农村安全饮水办公室副主任郑光雄说,湖北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形式是以城乡一体化、适度规模的集中供水为主,以净化消毒设施齐全为保证,保证了每一个工程都能做到建得成、管得好、用得起,长受益。
通山县大畈镇高坑村兴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蓄水池
湖北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做到了严把“四关”。一是把好水源选择关。坚持不选高氟水、苦咸水和严重污染水这一原则。优先考虑取用水质较好、水量可靠的长江水、汉江水和大中型水库水,其次是取用地下水和山泉水。二是把好工程规模关。尽可能地发展日供水千吨万人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从我省所建农村水厂的运行情况看,“千吨万人”是工程规模效益的一个临界点,工程规模越大,越便于实施专业化、规范化管理,越便于水质处理与控制,而且工程规模越大,供水成本越低,收益越大,越有利于吸引社会投资,越有利于工程的长效运行。仅2008年,湖北省新建“千吨万人”以上供水规模水厂就达40多处,供水受益人数在100万人以上。三是把好建设模式关。根据水源、已有供水设施、地形和人口分布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模式。充分利用城市水厂向农村进行管网延伸,尽可能地向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方向发展;充分利用乡镇老水厂进行改造并向周边农村进行管网延伸;实在没有可用工程的,优先考虑新建以集镇为依托的联村集中供水工程;过于困难的地方,才考察新建单村集中供水工程和水窑等分散供水工程。四是把好水质处理关。水质处理是饮水安全区别于饮水解困的重要标志,是引导农民弃用血吸虫疫区水、地表污染水和压把井,饮用安全水的重要措施。
目标:村村通自来水,人人饮放心水
目前,湖北省在农村铺设的自来水管网长度已达22万公里,1100多万群众陆续得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实惠。郑光雄说,到明年底,湖北省还将投入26亿元解决530万人的饮水安全。
2010年,湖北省计划再解决537.5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至此,已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1609.6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将全部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