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巡检,齐鲁石化供排水厂员工杨海疆的心情都经历着一次起伏。巡检前半段,映入眼帘的是浓绿色的工业污水,翻滚着污浊的泡沫,散发着异味。“就是一潭死水”。杨海疆加快脚步往前走,看到经初步处理的污水变得清澈了些。走到污水处理终端的水池旁,他的心情会好起来。水池清澈见底,养着上百条金鱼。“这就是我们处理好的工业污水,COD(化学需氧量)低于60毫克/升,能养鱼,这可是国内最高标准”。
杨海疆所说的国内最高标准有据可查。该厂环保中心主任王德海介绍,国内对工业污水COD的排放标准大都定在80毫克/升。2010年6月起,山东省政府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把省内小清河流域工业污水标准提升至COD低于60毫克/升。“要达到景观用水标准,其标志之一就是能满足鱼类的正常生长需求,这远远高于国内一般的排放标准。”王德海说。
外人很难理解,从80降到60有多么难。但对齐鲁石化来说,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该公司除了处理自己的生产污水,还承担着47家地方化工企业共51套生产装置的污水处理任务,日处理污水超过6.2万立方米。更要命的是,大部分污水高含钙、高含盐、易结垢,水质波动剧烈,处理难度极大。
供排水厂净化车间主任高庆然承认:“把COD降到60以下,是以前从没想过的事情。”但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齐鲁石化总经理李安喜明确表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必须高质量完成污水处理!”
供排水厂随即把污水达标当做第一要务,全面开始“软硬”兼施的治污历程。
在“硬件”上,他们在集团公司统一安排下,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污水装置的处理水平。在前期投入5亿元资金、完成5座污水场达标升级的基础上,集团公司2010年又投入7000多万元,对齐鲁供排水厂实施污水达标技术改造,积极引进清洁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使该厂成为国内污水处理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
“齐鲁石化提供技术支持,帮助我们把污水排放量减少三分之一,排污标准也大大提高,环保局对我们评价很高。”当地灵芝化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齐鲁供排水厂与地方排污企业签订承诺书,定死了排放的“硬指标”,要求他们提高排放标准,降低后续处理难度。该厂把47家地方化工企业列入巡检目录,定期抽检化验,组织技术人员上门指导服务,帮助他们优化生产工艺,既提高了污水排放质量,又使地方企业运行更加经济。
在“软件”上,供排水厂利用班组学习、内部简讯等载体,大力宣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理念,增强员工环保意识。同时,强化管理,以精细化操作为主要内容,建立了责任执行、监督制约和考核评价机制,形成了标准化操作体系,为提高现场作业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供排水厂厂长王卫华说:“排放标准提高,我们的工作水平当然要更高,要求要更严。这需要我们干部员工付出更多努力,通过教育引导和完善管理考评机制,让大家统一认识,自觉干好自己的活儿。”
净化车间技术员邱增中也表示:“提高污水排放标准是一件好事,大伙儿的工作劲头也很足。氧曝池进水量的调节控制范围,从原来的50立方米缩小到35立方米,操作难度增加了,但班组员工都能高水平完成。”
“软硬”兼施让齐鲁石化的治污之路顺风顺水。2010年10月底,该公司外排污水COD低于60毫克/升。截至2月5日,已实现连续达标排放470天。“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这一水平,国内炼化企业还没有第二家能够做得到。”王德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