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通报了洱海流域环境监察情况,通过累计投入15.1亿元的治理资金,洱海水质富营养化得到初步遏制。截至目前,洱海水质连续5年保持三类,是全国城市近郊保护最好的湖泊之一。
采取突击、暗访 加大执法力度
据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在通报会上介绍,在洱海治理上,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洱海管理局、县(市)环境监察大队建立起长效环境监管机制,定期、不定期地联合执法检查,采取突击、暗访等方式,加大执法力度,及时查处流域环境违法行为,对流域内列入名单的排污单位、城市污水处理厂,加大监察力度,其中,被列为重点污染源的企业,每月至少监督检查一次。
“在现场监察中,我们发现少部分企业由于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使用年限长等原因,存在污染治理效果不佳、污染治理设施运行不稳定等问题。” 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部分治污落后企业,环保部门要求企业更新治理技术和设备,规范环保设施运行管理,以确保污染物全面达标和稳定达标排放。
洱海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
在洱海治理过程中,未经任何处理的沿湖村镇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洱海,向河道内倾倒垃圾是长期存在的治理难题。对此,当地环保部门对“洱海流域”村镇主要入湖河道,乡镇垃圾收集管理清运、村落污水排放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同时对苍山十八溪、弥苴河、海西海、茈碧湖、西湖、菠萝江等洱海的主要入湖水源进行生态治理监察,乱排污现象已得到扭转。但由于长期污染累积和生态破坏,以及人口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等方面带来的压力,洱海生态环境仍然十分脆弱,洱海的富营养化问题还很严重。
据了解,从2004年至今,洱海水质连续5年稳定保持Ⅲ类,其中2008年1—9月洱海水质有8个月达到II类(5月份为Ⅲ类)。记者 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