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在《未来水世界》这样的科幻电影中,在海上漂泊的人类也因无法顺利淡化海水饮用,眼睁睁地看着雨水被收集后卖出天价。如今,淡化海水已不再是幻想,北京等城市有机会率先尝鲜。25日,首钢总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位于曹妃甸的海水淡化项目正在进行二期建设工作,完成后预计日处理海水能力可达100万立方米;三期、四期规划工作正在进行,将形成海水淡化日处理280万立方米的能力。除了厂区生产使用,还可向北京等城市供给淡化海水。
首钢京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海水淡化也称海水化淡、海水脱盐,是将海水中的多余盐分和矿物质去除得到淡水。在京唐公司,每天都要抽取大量海水打入工作区内的四个平行六面体“大锅”,经过40至70摄氏度的“热法”处理,制成职工们可直接饮用的蒸馏水。所谓“热法”处理,就是通过加热海水,使蒸发后的水蒸气冷凝下来获得淡水的一种方法。由于加热使水蒸气和原海水含盐物质分离,所以海水水质是否污染,并不影响蒸馏水水质。
截至目前,制约海水淡化的最大问题仍是成本居高不下。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司发布的《201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已建成海水淡化工程103个,工程总规模达到日产90.08万吨,最大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每吨成本5元至8元。如果加上后期的运输管线建设,成本更高。一位管道工程专业人士说,目前普通输水管线直径大体分为80、200、220厘米三种规格。每公里的造价在数千万元,其中还会增加其他设备和特殊管道材料、粗管径以及新型处理技术。另外,淡化海水进入民用市场,还需要达到多项检测指标,以及对公众的知识普及。
目前,海水淡化基本只用于工业企业生产,进入民用市场的步伐正在加快。
在日前举行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首钢实践研讨会上,首钢总公司董事长靳伟表示,首钢京唐公司海水淡化项目2013年产水1664万吨,占企业新水补充量的54.27%,淡化水成本已接近城市自来水价格。按照长期规划,京唐海水淡化项目不仅能满足本企业用水,还可向北京和周边城市供水。当日产量最终达到280万立方米时,年供水可超10亿立方米,接近南水北调一期工程向北京的输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