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海水务是粤海控股集团下属集原水供应、自来水经营、污水处理和水环境综合治理等多种水务业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水务运营商,在全国各地投资运营水务项目40余个,服务约5500万人口,水处理规模2659万吨/日,规模、收入和利润均位居国内同行前列。
粤海水务水技术研发部(下称团队)成立于2010年,共36人,平均年龄34岁,成员75%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后4人,博士2人。团队以“生命水、政治水、经济水”的核心理念为指导,凝心聚力,刻苦攻关,不懈探索,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一、强化科研力量,创建一流研发平台
团队先后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企业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通过科研平台的“筑巢引凤”以及产学研合作,科研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一是通过拓展科技特派员队伍、引进博士后和硕士以上专业技术人员等方式,充实团队力量。二是与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建立以项目为载体的长效合作机制。三是与院士及国内知名水处理专家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如“中国水界泰斗”李圭白院士团队等。四是与行业知名高校(如华南理工大学等)建立研究中心,就行业热点问题开展技术交流。五是与多家设计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水厂的改、扩、建等方面全面提升团队人员的综合能力。
二、聚焦水质安全,提升差异化检测能力
团队凝聚核心技术力量,聚焦当前水环境标准外的热点物质检测。目前已开发含易致嗅物质、药物、抗生素、PPCPs、环境雌激素检测、NDMA、全氟化合物、农药等在内的近百种非标物质的水中痕量检测方法。其中“水中6种环境雌激素的测定”获批为广东省地方标准;“11种易致嗅物质的测定”获评A类待定标准;“水中3种氯乙酸的测定”获批深圳市团体标准立项。
2017年,团队的水质检测能力已达537项,世卫标准及标准外能力达133项;国家实验室认可项目达354项。
三、把握市场趋势,技术创新成果丰硕
团队紧密围绕企业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潜心钻研,陆续开展完成数十项科研项目,其中国家、省、市级“产学研”项目21项,形成33项专利;分散式供排水等多项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建成了多个示范项目,为企业带来数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一)饮用水深度处理项目:成果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成果示范应用于在肇庆高新区水司,建成广东省首座万吨级浸没式膜水厂,大幅提高出厂水质,通过工艺及设计优化,单位建设成本也仅约为同期业内平均的六成。
(二)管网控漏项目:成果经鉴定为“国内领先”,常平水司示范点能耗降低约12%,漏失率降低近50%;在梅州水司与宝应水司推广后,其漏失率在原基础上分别降低约19%及17%,效果显着,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超1000万元/年。
(三)污水提标项目:创新研发污水厂原位提标扩能技术,在不新增用地的前提下,将原水污水厂处理能力提高一倍,且出水标准由一级B提升至一级A。
(四)小型污水处理项目:自主开发的MA2/O小型污水设备项目,形成8项专利;在梅州兴宁建成示范,实现远程监视,无人值守,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且设备投资较市场同类产品低25%-30%。项目成果已在梅州五华、大埔地区广泛应用。
(五)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形成“五水共治”的核心理念并应用于广州市东山湖水质提升项目,将东山湖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IV类标准,透明度超过1.5m,实现“水清景美”,获得政府与市民的一致好评。
(六)绿色超滤系统项目:与李圭白院士团队合作开展,建立绿色超滤水处理技术体系并应用于肇庆高新区膜水厂,运行成本降低5%-25%。自主研发的绿色膜小型净水系统在连州示范应用,无需化学清洗,实现无人值守、低耗能运行目标,赢得了当地政府部门高度认可。
(七)污泥处理项目:开发建成小型智能化污泥好氧发酵处理中试系统,开发的人工辅料可替代部分天然辅料,可极大降低辅料成本。
四、精于管理,打造智慧水务品牌
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信息技术,团队自主研发智慧生产、智慧管网和智慧服务产品,构建智慧水务,实现水务管理的全面升级。目前已开发出多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形成客服系统等软件着作权6项,通过示范推广,使粤海水务的智慧水务建设走在行业前列。
团队秉承粤海集团企业文化及粤海水务“中国水安全专家”的使命,肩负企业核心能力建设重任。未来,团队将一如既往地同心协力、砥砺前行,为全国各地用户的安全优质用水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