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从根本上解决发展难题,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协调健康发展。
——广东省东莞市市委书记 刘志庚 环保工作要注重“五个突出”,即环保工作要注重突出污染减排,污染减排要注重突出污染治理,污染治理要注重突出污水整治,污水整治要注重突出污水处理工程的建设,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要注重突出工程设计和监管。
——广东省东莞市市长 李毓全
前言:
东莞,当许多人对这座城市的印象还仅仅停留在“以加工制造业闻名的经济强市”时,勇于创新的东莞人却有更高的追求,于2002年开始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5年,随着全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号角的吹响,东莞得到新的契机,以污染减排为重点加强污染治理,推动“创模”工作,促进了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7.87万吨
二氧化硫削减量居全省之首
2007年,全市GDP达到3151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44.5%,而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却从2005年的20万吨削减到12.13万吨,削减量为7.87万吨,居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城市之首。
“能够感受到,电厂脱硫后,虎门的空气质量有了很大改善。”今年1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部领导实地察看了沙角电厂脱硫设施后,给予肯定。
而在数年前,位于东莞市虎门镇的沙角电厂群却是广东省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源。该地共有3个电厂、10台发电机组,装机容量388万千瓦时。2002年,3家电厂发电量约为240亿度,占全省发电量的七分之一,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约13万吨,占全省登记排放量的1/10。
2005年,随着污染排放总量目标的提出,一度进展缓慢的沙角电厂脱硫工作骤然提速。
2006年11月,投资6.65亿元的沙角A电厂5台机组脱硫装置全部建成投运,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近3万吨;2006年底至2007年1月,投资3.6亿元的沙角B电厂两台机组烟气脱硫装置分别建成投运,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近1万吨;2006年年底,投资6亿元的沙角C电厂3台机组烟气脱硫装置全部建成投运,年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5万吨。至此,沙角电厂群3家电厂装机容量为388万千瓦的10台机组的脱硫设施全部建成投入运行,年削减二氧化硫9万多吨。
为确保脱硫效率,加强脱硫设施运行监管成为第一要务。作为3家电厂所在地的东莞市环保局及虎门环保分局,担当起第一线的监管重任。
“沙角B电厂1号机组脱硫效率为98.5%,2号机组脱硫效率为97.3%。”2008年8月1日上午8点50分,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人员报出对沙角B电厂脱硫设施运行情况突击监测的结果,两台机组脱硫效率均达到国家要求。
2007年9月以来,沙角B电厂以改造脱硫设施为重点,加强了脱硫设施整治。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9月21日,电厂累计投入2000多万元,共完成了液浆循环泵、脱硫增压风机、烟气分析仪、密度计等899项脱硫系统检修工作,极大地提高脱硫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为保证脱硫机组安全运行,沙角B电厂全面更换了两台机组的脱硫旁路挡板,有效提高了挡板开关的快捷性和可靠性;为提高二氧化硫分析仪的准确性,电厂新订购4套进口仪表替换原有仪表;进一步改造脱硫设施防腐处理工程,提高脱硫系统的健康运行水平;建立了脱硫系统专用的备品备件库,目前,备品备件已达604项,总价值600多万元,为脱硫设备故障及时修复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2007年下半年,沙角B电厂专门设立了“安全环保总监”岗位,专职负责安全环保工作。同时,又重新配置了脱硫技术管理人员,从外单位招调了脱硫专业技术人员,增设了脱硫运行主任、副主任及电厂环保专责职位,确保脱硫运行责任到人。为提高脱硫效率,沙角B电厂近期聘请了技术专家来厂跟踪设备运行,帮助查找、诊断脱硫项目缺陷,提出了系统的整改方案。另外,组织人员向兄弟电厂学习,对脱硫系统运行日志、运行报表进行全面更新,大大提高了报表、记录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电厂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环保管理制度和脱硫系统日常维护制度,做到环保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工作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强。2008年初,电厂新修订了脱硫设备故障快速申报制度。如发生脱硫系统故障,则由专人分别向省环境监察分局、国家南方电监局、东莞市环保局、虎门环保分局等相关单位及时报告故障的原因、停运时间和启动时间,并做好相关记录。
抓大不放小——东莞市环保局在抓好大电厂脱硫设施运行监管的同时,不忘挖掘其他工厂的脱硫潜力。期间,先后关闭了8家小型燃油发电厂,总装机容量为380兆瓦。另外,市属重点企业如三联热电厂、中成化工、德永佳印染有限公司、理文造纸有限公司、玖龙造纸有限公司等,也先后完成了脱硫工程建设。
在此基础上,东莞市环保局于今年4月向43家企业下发通知,要求企业在用的95台30蒸吨/时以上的锅炉以及11台窑炉、4台熔炉必须按计划建成脱硫设施。对于纳入脱硫计划而未在10月31日前完成脱硫设施建设的企业,市环保局将向市政府提请对其实施限期治理。在限期整改的期限内仍未能完成的企业,将由市政府责令其关闭。
251.4万吨
污水日处理总规模将大幅增加
东莞曾有全国第一家村级污水处理厂——凤岗雁田污水处理厂;全国第一家镇级污水处理厂——塘厦白泥湖污水处理厂;全国规模最大的河道水质净化厂——樟村水质净化厂。然而在2001年底前,东莞市区尚无一家生活污水处理厂。
“现在是东莞加快偿还环境历史欠账时候了!”时任市委书记佟星发出最强音。
“污水处理工程是东莞市优化环境的重点工程、民心工程!”现任市委书记刘志庚明确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的重要地位。
2002年,广东省珠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掀开了东莞市加快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序幕。“十五”期间,全市已投入20.4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工程18项。#p#分页标题#e#
2005年污染减排工作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东莞市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步伐。市委、市政府决定投入近百亿元,新建污水处理工程37项。
东莞市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治污减排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城乡一体,全面覆盖,在创模过程中开创出一条环境治理的新路。
2003年,东莞市在全国率先设立环保产业专职管理机构——环保产业促进中心,编制60人,它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推进以污水处理厂为主体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东莞在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从一开始便走上一条创新的道路,走市场化道路,走产业化经营,全市一盘棋,制定了“八个统一”原则,即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招标、统一评标、统一定标、统一收费、统一支付、统一管理。
37项污水处理工程同时全面开工建设,量大、点多、线长、面广,任务艰巨。面对“十一五”化学需氧量排放控制的艰巨任务,东莞市迎难而上。在全市共同努力下,目前,东莞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工程有塘厦林村、塘厦石桥头、凤岗竹塘、清溪长山头、长安三洲、东城牛山、桥头、大岭山、石碣、高埗、寮步竹园等11项。其中,塘厦林村、塘厦石桥头、大岭山、长安三洲、东城牛山、凤岗竹塘、清溪长山头等7个项目,已通过环保验收,投入正式运营;桥头污水处理工程已投入试运行,正在开展环保验收相关工作;石碣、高埗、寮步竹园等3项工程已完成履约检查工作,近期也将通水试运行。
到今年底,共将建成18项污水处理工程,到明年上半年将建成25项,其余项目将于明年年底建成。37项工程全部投入运营后,全市污水日处理总规模可达251.4万吨,污水处理率可达78.9%(市区达81%)。
在加快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的同时,东莞继续抓好工业废水特别是造纸行业的废水治理。
东莞要求造纸企业做到“五个必须”,即废水回用率必须达到80%以上;废水处理必须采用化学加生物处理工艺;配套锅炉必须建设脱硫设施;必须配套建设在线监测(监控)系统;必须实施清洁生产,建立健全造纸行业长效管理机制。目前,东莞市环保局已完成了对全市125家造纸企业的全面整治,报请市政府实施关闭8家。按照东莞市调整和升级产业结构的统一部署,今年内还将对16家年产5万吨以下(含5万吨)的造纸企业实施关闭。
在小型企业废水处理方面,东莞采取分别收集,集中治理的方法。茶山镇将以印花行业作为试点,上门收集废水;塘厦镇正在规划建设处理能力为500立方米/日的工业废水处理中心。
2.5万家企业
加强环境监管挖掘减排潜力
据不完全统计,东莞市目前共有工业企业2.5万多家,环境监管任务之重可想而知。东莞市环保局化压力为动力,面对监管重任,提出了“严格监管,加强企业污染治理,深挖污染减排潜力”的目标。
2008年东莞市环保局环境监察分局成立,下设6个环境监察大队,环保监察执法人员编制从25人扩充到150人,大大加强了环保执法力量。
为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监督,东莞市环保局从2007年起大力推进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工作,已对市内90%的国控重点污染源安装了在线监控设备并与环保局联网,同时对省属、市属重点污染源也全面实施在线监控。
为进一步加强对重污染行业的监管,东莞市政府拟在大朗、常平、长安、虎门、沙田、洪梅、望牛墩、中堂、麻涌9镇分别建设环保专业基地,对重污染行业实施“统一生产,集中治污”。
东莞市环保局制订了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引导污染企业(生产车间)主动搬迁进入工业园区,对限期治理后仍超标排放的企业,责令限期搬迁入园,否则,予以强制关闭。今年计划年底前关闭240家“四纯两小”企业,仅此一项预计可削减化学需氧量0.2万吨。
为发动群众共同监督,2007年10月1日起,东莞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了《奖励举报违法排放工业废水行为(暂行办法)》。至今年9月底,已先后发放两批奖金共72.95万元,其中最高奖励达8万元,有效地打击了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此外,还聘请103人为第一批社会环境监督员,义务参与企业环境行为、环保机关作风等方面的监督。2008年上半年,仅环保部门就接到群众环境投诉6282宗,立案受理6260宗,已处理6260宗,处理率为100%。2008年上半年,全市共有37家企业被处以5万元以上罚款,其中23家企业被处以10万元行政处罚,处罚金额共计305万元。
严把建设项目关,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东莞市环保局长袁绍东指出,“只调整现有存量不可能实现产业升级,要严格项目准入,严格控制新增落后产能,积极支持技术含量高、资源利用率高、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项目,优化新增量,推动产业升级。”
东莞市环保部门制订了“三个不批”措施,即采用国家和省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项目不批;位于东江上中游地区、石马河、寒溪河、东引运河流域的重污染项目不批;已超出排污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增加污染物排放量的项目不批。根据“三个不批”原则,2007年全市共拒批污染项目1231项,其中重污染项目56项,避免化学需氧量增量860吨/年、二氧化硫增量480吨/年。
2008年,东莞市环保局进一步细化排污总量限批政策,对超出排污总量的镇街,禁止建设除循环经济外的项目。对区域限批政策方面也进一步细化,禁止在东江沿岸、东莞运河中上游地区、三级水源保护区、禁止养殖区范围内新建水污染项目和化工类项目。严禁新建燃煤电厂、水泥、制革、造纸项目,限制建设投资总额在3000万元以下的电镀(线路板)、漂染、洗水、印花等行业的项目。
有罚就有奖。为提高企业治污自觉性,今年6月,东莞市环保局制定实施了企业环保信用管理办法,首批东莞市“环境友好企业”将在年内出炉。对获得“东莞市环境友好企业”称号的企业,各镇(街)环保分局将采取措施帮助企业持续改善环境,企业将享受优先安排环保资金、优先推荐参加各类环保先进评选等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