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以前,我省污水处理率几乎为零,贵阳市花溪区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是全省唯一一个污水处理项目。西部大开发实施尤其是“十一五”以来,全省城镇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加快,成效显著,解决了部分城市污水、垃圾污染环境的问题,推动了我省城镇可持续发展,并促进加快城镇化进程。
加大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投运
截至目前,我省共获得国家和省级财政资金20多亿元,在15个市、县建成了21座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16座,试运行4座,总计污水处理能力达每日71万余吨。已建成的城镇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有13座,投入运行11座,垃圾处理量总计145余万吨。
全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信息系统数据统计,我省2008年实际处理污水量为1.1亿余吨,新增污水收集管网约180公里。
现全省在建、续建城镇污水处理项目有30个(含8个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总规模为56.4万吨/日,污水收集系统逐步完善。根据《“十一五”后三年全省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方案》,我省还有69个垃圾卫生填埋场需开工建设,目前,所有未开工项目都在积极开展项目立项、征地等前期工作,力争今年全部开工。
据了解,我省13个建制市和69个县城已开征污水处理费,收费标准在0.15元/立方至0.8元/立方之间不等。对污水处理费的管理和使用,各地严格按照《贵州省城镇污水处理费征收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收支两条线,专款专用,补助我省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此外,13个建制市中仅有遵义、毕节和赤水3个城市开征了垃圾处理费,毕节市和赤水市在征收该费时,将垃圾处理费与水费一并征收。其余10个城市只收取卫生费而未开征垃圾处理费。
财力人力管理滞后成束缚
省建设厅城建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近年来,贵州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获得国家财政不断支持,省级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在逐年增大对各地的支持力度,但建设资金仍严重不足。我省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总投资预计为93亿元,其中污水处理项目投资约72.3亿元,垃圾处理项目投资20.7亿元,庞大的资金投入仅靠省各级财政解决,困难重重。
管理体制陈旧,束缚了企业发展,污水垃圾处理设施运行管理政企不分、事企不分的情况也较为普遍。在城镇污水垃圾工程建设运行管理的体制和机制上,仍然主要存在依靠政府投资、政府建设,市场化推进困难,速度缓慢。
据介绍,我省除贵阳市、遵义市等几个中心城市的供排水企业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外,绝大部分城市几乎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导致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均存在较大的技术障碍。
与此同时,污水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低,征收率不高,也制约了项目的建设和运营。
多举措推动项目建设和运营
目前,我省城镇生活污水的平均处理率已提高到4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33%左右。
按我省制定的《“十一五”后三年全省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方案》部署,从2008年至2010年,我省将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县城以上(含县城)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问题,力争到2010年,全省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
从2008年起,我省每年拨出3亿元作为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补助县城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的建设,同时吸引社会资金对污水处理厂的投入,推动我省城镇污水处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发展。
凭借加强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管理,避免因规模过大和处理工艺选择不合理而造成的投资浪费。在省发改委对项目进行可研批复和初设批复前,由建设厅对项目建设规模、工程技术方案和工艺选择进行预审查,并将审查意见提交省发改委,以提高城镇基础设施项目的合理性、实效性和投资效益。
通过大力推广“湄潭模式”,鼓励城镇污水处理厂采取BOT、TOT等多种投融资方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并支持、指导有条件的市(州、地)对本行政区内多个县(市)污水处理厂打捆招标,探索委托供水企业代收供水、污水、垃圾相关费用,实行三费合一的收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