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在连续对昆明市晋宁县东大河治理和西山区西华街生态湿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后,省政府举行了滇池环湖生态建设调研现场会。省委副书记、省长秦光荣,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副省长和段琪,省老领导、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察组组长牛绍尧,省政府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察组副组长高晓宇,省政府秘书长丁绍祥,昆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出席会议。牛绍尧、张祖林分别就滇池污染防治督导工作情况及滇池环湖生态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记者获悉,今年7月份,昆明市委、市政府已制定了《滇池湖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在人员安置方面,明确对安置人员统一实行"农转非",原则上实行农业人口一次性转为城镇人口,并与城镇人口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
截至目前,已完成退塘、退田3.1万亩,建设湖滨生态2.8万亩,退人1250余人,退房7.8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6亿元。
安置区域 ?
人员安置实行"农转非"
张祖林表示,按照建设规划,湖滨生态修复建设的范围主要是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以内的区域,约33.3平方公里(5万亩).分属官渡区、西山区、晋宁县和滇池旅游度假区、呈贡新区的12个乡镇、59个行政村,涉及人口约2.5万人,房屋建筑面积约160万平方米。工程内容包括恢复与建设湖内湿地10460亩,湖滨湿地18540亩,河口湿地2400亩,湖滨林带18600亩。
今年7月份,昆明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滇池湖滨"四退三还"生态建设工作指导意见》,完善了相关配套政策,保障生态建设。意见明确提出:退塘、退田农用地维持土地所有权和农用地性质不变,由政府给予一次性补偿后,调整集体农用地管理权和使用权到乡(镇)政府;退房区域建设用地的原用地权属性质不改变,在根据滇池环湖生态建设规划进行建设用地整理后,专项用于滇池流域"四退三还"工作,新建的安置区域使用国有土地开展安置房建设。在人员安置方面,明确对安置人员统一实行"农转非",原则上实行农业人口一次性转为城镇人口,并与城镇人口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享有同等权益和待遇。
张祖林还介绍说,滇池湖滨"四退三还"范围内的单位共有12家。8家单位目前已明确搬迁方式,并确定具体时间表。
水源保护 ?
松华坝建成防护林1248亩
在入湖河道整治方面,昆明市围绕《昆明入滇三十五条河道生态、湿地公园建设控制性规划》,开展入湖河道生态湿地、湿地公园、滨河绿化带建设。去年,12条主要入湖河道完成绿化长度193公里,绿化面积380公顷。今年1至7月,23条主要入湖河道完成河道绿化260公里,绿化面积375公顷。
此外,还启动了松华坝、云龙水库两个水源一级保护区1万余人的示范性移民工作,加强水源保护区"农改林"工作。今年以来,松华坝水源区建设永久生态防护林1248亩;在云龙水库水源区实施退耕还林3000亩。在两个重点水源区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12.05万亩,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推广使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技术,减少水源区化肥使用量。
截至今年7月底,昆明"一湖两江"流域畜禽禁养工作已完成关闭、搬迁畜禽养殖户3.5万户,涉及畜禽570多万头(只、羽),分别占任务数的69.97%,64.83%,其中规模以上畜禽养殖户完成关闭搬迁621户。
入湖河流 ?
仍有四成水质没有好转
牛绍尧介绍,今年以来,督导组按照内部分工,对35条入湖河道适时进行督导。初步统计,昆明市35条入湖河道中盘龙江、宝象河、船房河、大河等15条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约占河道总数的40%,有7条河道污染程度减轻,水质改善,约占河道总数的20%;尚有40%的河道水质改观不大,基本没有变化。
据了解,昆明今年还对河道两岸拆临、拆违、拆迁97.5万平方米,对2715个排污口实施截污整治(不含呈贡县).共在河道两岸种植各类苗木及攀援植物240余万株,绿化面积87.1万平方米;通过实施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道路改扩建等,河道所在流域铺设截污管307公里;河道两岸建成垃圾收集间892间、垃圾池166个、垃圾中转站9座,打捞河道水面漂浮物4.6万吨。
记者 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