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了 《2009年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公报显示,2009年我国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面积约14.7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局部水域。海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依然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局部海域沉积物受到重金属、石油类污染。部分贝类体内污染物残留水平依然较高。
海洋功能区方面,实施监测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良好,适宜滨海旅游休闲、游泳等活动的开展。海洋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基本良好,海洋倾倒区和油气区活动未对所在海域环境质量和邻近海域其他用海项目造成显著影响,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基本符合功能区环境要求。
在海洋生态健康方面,近岸海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监测的18个生态监控区共21个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中,约76%处于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
在对主要入海污染物的监测中发现,河流携带入海的污染物总量较上年有较大增长。73.7%的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总磷、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等,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污染呈加重趋势。铜等重金属在长江口、珠江口海域的大气输入通量仍呈上升趋势。海洋垃圾数量总体处于较低水平。
海洋环境灾害方面,2009年共发现赤潮68次,累计面积约14100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与上年相同,累计面积基本持平,多发区主要集中在东海海域。另外,重点海岸岸段侵蚀范围和速度加大,渤海滨海海区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加重。
另外,去年国家海洋局积极推进海—气二氧化碳交换通量业务化监测工作,现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共完成了渤、黄、东、南海区15条断面夏季航次的监测工作,初步形成了科研面向业务工作需求、科技创新促进业务发展的良性工作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