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会议现场。
|
昨天,在环太湖五市政协“携手保护太湖、实现永续发展”联合议政常州会议上,来自5市的政协委员就做好太湖生态保护和绿色经济发展纷纷献计献策。当天,五市政协已经协商通过了《关于加快规划建设环太湖绿色经济产业带的联合建议》(下称“联合建议”),建议尽快从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环太湖绿色经济产业带,力争通过三到五年的不懈努力,使环太湖地区成为享誉中外、风景宜人的生态保护示范区,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绿色经济引领区。
建议一:
太湖水质检测体系需“升级”
根据太湖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2011年1月4日至12日对太湖流域水体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四省(市)的省界河流35个监测断面,省界湖泊(太湖33个监测点、淀山湖3个监测点、元荡1个监测点)37个监测点位进行的水资源质量监测结果报告,目前太湖水质显示比去年好了一个类别,从劣于Ⅴ类恢复到Ⅴ类,但是省界河流35个监测断面中有15个断面水质为劣于Ⅴ类,占42.9%,远未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特别是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磷、高锰酸盐指数还远远超标。湖州市政协常委张明就此指出,尽管治太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太湖流域水体总体质量仍不容乐观。
“太湖流域应该率先更新达标排放的标准,使‘达标排放水≠污水’。”苏州市政协常委姜正平认为,如果不提高排放标准的要求,而按现行排放标准排放,即使全部达标,照样污水横流。姜正平表示,现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了,我们不能仍然仅仅以上世纪的COD、BOD、氮、磷指标的检测评价太湖水的水质。现代IT产业、光伏产业和塑胶产业为我们带来了与时俱进的现代污染物,例如,高分子有机污染物、重金属等,因此,我们应该增加对现代污染物的检测,建立科学的太湖水的水质评价指标体系。
建议二:
定期收割芦苇等挺水植物
嘉兴市政协常委朱军提出,太湖湿地中的挺水植物如芦苇等植物主要依靠其发达的根茎繁殖,只有在秋冬季节收割后,来年春天发出的新秆才有更多的生长空间,生长更加旺盛,因此定期收割十分必要。
朱军表示,以东太湖为例,优势植物种群的总生物量49.35万吨,其中挺水植物(芦苇和茭白)4.33万吨,沉水植物45.02万吨。按收割其中挺水植物的1/3,沉水植物的1/5计算,仅东太湖一年就有10万吨植物废弃物有待合理处置。如果加上近年来新建的湿地公园、恢复的湿地植被以及太湖流域中的其他湖泊,如阳澄湖等地的湿地植被收获的部分水生植物,那么需要处置的水生植物废弃物的总量将会非常庞大。其实水生植物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再利用在技术层面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具有很多优点。比如,可以将收获的水生植物用于制成有机肥施放到绿地系统,那么植物中的碳就固封到了土壤中,营养元素则为绿地植物吸收,能够构建起近自然式的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建议三:
制定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无锡市政协常委何丽梅则认为要结合环太湖综合治理,突出湿地工程建设,保护太湖流域湿地自然湿地资源,突出修复河网湿地;同时创建湿地生态,突出建设国家、省级湿地公园。同时制定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规范湿地保护行为,明确相关政策,防止、遏制湿地资源的流失和乱占现象发生。结合生态旅游科学引导湿地公园建设,增加生态旅游资源,提高城市环境价值和市民生活质量。
常州新招:
重要生态区禁止新上项目
为了实现“让太湖这颗江南明珠重现碧波美景”的目标,常州在全市范围内连续五年开展了“保护太湖生态、建设绿色常州”的攻坚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工业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农业面源整治、小流域治理等工作,太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
常州市市长王伟成说,今后几年,常州将切实把保护太湖生态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转型升级的一种动力和新的契机,通过三到五年的不懈努力,使常州的环太湖地区成为享誉中外、风景宜人的生态保护示范区,成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绿色经济引领区。王伟成说,由于排放存量的累积效应,太湖流域的废水排放量、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量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我们将坚决做好传统发展方式的‘减法’,对化工、印染等传统产业实行关停并转,坚决退出,这是减少污染的最直接办法。严格环境准入条件,在全市24个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禁止新上项目,全面禁止不符合环保要求、布局定位的项目。通过生产力布局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通过生态治理和环境修复,使常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景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