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曹俊
三月,北京春寒料峭。
人民大会堂。温家宝总理宣布:“‘十一五’前四年,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
两个简单的数字,让多少代表、委员为之振奋,让多少为之付出过努力的人为之激动。
依然在人民大会堂。“‘十一五’减排工作取得很大成就,这给‘十二五’减排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需要继续完善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落实领导责任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加大研究和制定环境经济政策的步伐。”全国政协委员王玉庆已开始为“十二五”谋划。
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指出,要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
怎样打好这场攻坚战和持久战?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商务厅厅长王淑珍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说:“要尽快出台切实可行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执行到位,使报告内容真正落到实处。”
没有配套政策和法律保障,“十一五”期间的污染物减排必然举步维艰。国务院、环境保护部以及相关部门深深地意识到这一点,将建立减排制度和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和法律落实作为减排目标的重要保障。
调研、座谈、研究、决策……减排的准备工作紧张有序。
制定方案、出台办法、建立体系……减排的制度建设紧锣密鼓。
污染物减排统计、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一系列文件出台;污染物减排考核、统计、监测、核查、调度、直报、备案、信息公开、预警9项制度制定;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排污权交易试点、生态补偿机制等,经济政策不断创新;减排目标责任制、“区域限批”、后督察等,行政手段得以充分运用;《水污染防治法》修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出台、制浆造纸等十几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法律保障在跟进。相关的政策和法律在污染物减排工作推进中得以不断完善。
在今年“两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张平表示,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没有一分钱进入“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去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中取消了553项“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投资和贸易政策只是中央配套政策的缩影。这些配套政策为减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央一系列雷厉风行的行动,让地方感受到了减排的决心;中央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政策,让地方找到了减排的方向。
打“价格牌”推动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电价优惠为电厂脱硫设施建设扫清障碍,实施差别电价推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实施,税费优惠、安排专项财政资金……各地纷纷研究并制定地方或行业特色的减排激励政策、措施,出台有利于减排的行业标准和规范,还有的地方将污染减排上升到地方性法规层面,为减排专门立法。
今天,我们用行动向全国人民交上了满意的答卷,让曾经的怀疑成为喝彩。而这份答卷的主要解题思路之一,正是逐步完善政策配套和不断健全法律保障。
成功在望,然而,我们却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各地减排进展还不平衡,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对污染减排工作依然形成巨大压力,污染物减排是一场持久战。
“十一五”减排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在新的减排战场上取胜,依然需要在政策和法律上下功夫。
新一轮的减排攻坚战和持久战中,完善的政策配套和法律保障将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