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伟中带头担任总河长,建立市、区、街道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对解决深圳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流、湖泊、水库、湿地、滞洪区、海湾(以下简称河湖)健康生命,完善水治理体系,补齐水环境治理短板有着重要的意义。
今年是治水提质的关键年,治水成效如何更是为市民所期待。昨日,深圳报业集团副总编辑、晶报总编辑胡洪侠,晶报常务副总编辑、晶报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景带队,专访深圳市水务局,与市治水提质指挥部副总指挥、市水务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立新,畅谈深圳市治水的思路、举措。
王立新向记者表示,明年年底,全市治水的工作量将完成七成,如今的深圳,蓝天已经是我们的城市标签,相信将来的深圳,碧水也将和蓝天一起,共同成为深圳的城市名片。
水资源:
启用两大水缸后,深圳水源应急储备能力可达3个月
深圳是个缺水的城市,目前全市80%以上的原水均通过东江引入,全市的水源应急战略储备能力仅20天左右。近年来我市用水量连续超过18亿立方米,根据规划,2020年、2030年我市的需水量将分别达到23亿、26亿立方米。全市境外引水及本地水源工程供水能力,加上再生水、雨水、海水等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情况后,总供水能力约20亿立方米,缺口将分别达到3亿、6亿立方米。
“如果主要依赖东江供水单一水源的风险较高,有必要结合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的推进实施,加快构建双水源保障格局。”王立新介绍道:我们在确保东江取水稳定和水质安全时,着眼西江,争取尽早实现双水源保障。目前,经过争取,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西江引水工程)深圳境内引水规模按2040年供水规模确定为40 m3/s,其中2030年分配我市西江引水流量为7.04亿立方米,2040年分配我市8.47亿立方米。
目前,深圳市在建的公明水库和清林径水库,建成后将分别增加至库容1.48亿立方米和1.86亿立方米,成为深圳最大的两大“水缸”,与深圳市现有的水源水库的库容相加,深圳市的水源应急储备能力将提升至3个月。深圳市未来还将把公明水库与清林径水库通过涵洞联通,保证水库内的储备水源能实现真正的“互通有无”。
水安全:
去年消除内涝点142个
深圳市现有深圳河、深圳湾、珠江口、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大鹏湾、大亚湾等9大流域水系,集雨面积大于1km2的河流310条,总长999km;流域面积大于100 km2的有深圳河、茅洲河、观澜河、龙岗河、坪山河5条,目前,深圳河干流中下游、观澜河、龙岗河干流、福田河、新洲河为100年一遇,包括大山陂水、大浪河、新圳河、西乡河为50年一遇。
提到城市的水安全,王立新坦言,我们城市的整体防洪能力偏低。从多年防汛的实践来看,目前原特区内普遍只可抵御70毫米/小时、100-120毫米/3小时的雨量,原特区外普遍只可抵御50毫米/小时、80-100毫米/3小时的雨量。与深圳经济强市、人口大市的现实需求和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同时,内涝积水问题也非常突出。他解释到,因为早期排水管网建设标准低,如治涝、排水标准均远低于发达地区50年一遇、重现期3-10年,同时受开发建设破坏排水系统、高强度开发导致下垫面加速硬化、极端天气日益增多、城市涉排水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交织影响,道路等积水现象多发频发。一些区域因内涝应急能力不足、处置不及时,对城市运行造成较严重影响,成为市民的“心头之患”。
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以水库、河道、海堤、滞洪区、水闸、排涝泵站等水利工程为主体的防洪工程体系。近年来,水务局还建立健全了三防预警机制、预案体系和三防指挥决策系统,较好应对了历次台风暴雨。在对全市易涝点实行动态整治,建立内涝积水点挂牌督办公示制度后,两年多来,全市共消除易涝点300多处,其中仅2016年就消除内涝点142个。
水环境:
大沙河里划皮划艇
不比在康桥差
水环境一直是深圳的突出问题,也是城市管理治理的薄弱环节,更是备受市民关注的热点。
“深圳市的河流雨源性特征明显,加上人口高度密集、产业高速发展,直排、偷排、漏排污水污染河流较为严重,点源面源污染负荷较重,城市水环境空间正常承载力接近极限,河流水质达标压力大。”王立新介绍道,因为水污染防治体系远未健全,水体黑臭现象极为普遍。全市133条河流黑臭,严重污染河流达到94条,尤其以茅洲河和深圳河湾的黑臭问题更是受到全社会关注。
为何黑臭问题如此普遍?王立新称,一方面是城市规划滞后于发展,大量违建缺乏配套的排水设施;二是治水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未按流域统筹,系统性不强。三是城市开发建设与排水设施建设的衔接不足,存量未治,又增新量。四是雨污混流普遍,污水处理效益不佳,原特区外问题尤为突出。五是排水管网建设管理多头,涉水执法监管未完全到位。
他表示,之前深圳市的治水工作并未按流域统筹,比如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和防洪排涝设施的工程效益未充分发挥;污水管网建设未成片推进,原特区外大部分区域仅建成主干管,片区污水无法全面有效收集;多头治水,部门之间,市、区、街道、社区之间协作联动不足等等。
根据《计划》,2016年,治水提质在全市范围全面铺开,全市共启动461个治水提质项目,其中完工106个,开工181个;全年完成治水投资111.04亿元,是2015年28.02亿的3.96倍,完成投资额相当于“十二五”期间水环境治理投入的63%。
链接
根据《深圳市治水提质工作计划(2015- 2020年)》(以下简称《计划》)的要求,深圳市水务局把治水工作放在城市发展的战略位置,积极探索新模式、新方法、新机制。
《计划》明确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消除黑涝,五年基本达标,八年让碧水和蓝天共同成为深圳亮丽的城市名片”的工作目标;提出流域统筹、系统治理,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海绵城市、立体治水等“治水十策”。围绕“治水十策”,《计划》还提出了“十大行动”,以深圳河湾和茅洲河为重点,全面带动“四湾五河”治水提质工作。
“治水十策”
流域统筹,系统治理;统一标准,一体推进;雨污分流,正本清源;分片实施,联网提效;集散结合,提标扩容;海绵城市,立体治水;以水定地,控污增容;引智借力,开放创新;清淤治违,畅通河渠;防抢结合,公众参与。
“十大行动”
织网、净水、碧水、宁水、柔水、减负、畅通、智慧、协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