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政策 > 浙江省环保厅长:发展环保产业 引领绿色发展
浙江省环保厅长:发展环保产业 引领绿色发展
发布日期:2010/8/9 9:46:55

  环保产业基于环境保护,是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在现代国民经济结构中,环保产业越来越成为结构调整的重要趋向和内容,成为绿色经济的引擎和产业技术革命的风向标。国家和我省明确把环保产业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畴,全面顺应了国际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有效把握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着力点,必将引领绿色创新、绿色发展走向深入。


  把握环保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


  环保产业主要是指国民经济结构中为污染防治、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产品和服务支持,以满足人的环境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应该说,环保产业直接沟通了环境保护的需要、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公众福利的需要,是有潜力有市场有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从环境管理与污染治理来看,环保产业为污染治理、环境监管、生态恢复和保护提供技术手段和工艺设备,是环境保护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是推进污染减排的重要支撑。


  从经济与环境互动协调来看,环保产业本身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是环保优化发展的结合点。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不仅有利于加大污染防治力度、解决环境问题,同时也是倒逼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腾出和扩大环境容量、缓解资源环境压力的关键举措,对于应对金融危机、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从产业链延伸和经济结构优化来看,环保产业涉及技术装备、材料、工程等多个方面,与国民经济许多行业有着全方位多层次的关联,具有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影响力大的特点。发展环保产业可以有效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和结构调整,是能够直接形成生产力、创造绿色物质财富的重要产业,是扩大内需、吸纳就业和完善国民经济布局的新的增长点。环保产业无疑已成为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优化生存环境、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保障。


  理清我省环保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经济发展的带动、环保政策法规的促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和全社会环保意识日益提高的推动下,我省环保产业从上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7年以来全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2%,2008年营业收入总额达1452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目前,全省环保产业从业单位有1500余家,在水、气、固废领域构建了相对完备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在杭州、宁波、绍兴等地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区,并培育了省环保装备科技创新平台、省环保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省环科院、菲达集团等一批创新载体和龙头骨干,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低碳经济、节能减排等持续升温,环保产业需求一再提高,许多国家把环保产业作为实施绿色新政的主要内容,作为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抢占世界科技经济制高点的战略抉择。在此背景下,我国把发展环保产业摆到扩大内需和产业振兴的重要位置,明确指出环保可以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省政府未雨绸缪,对环保产业进行全面调研和谋划,首次召开全省环保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进一步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对环保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要求。可以说,我们迎来了一个环保产业大发展的春天。


#p#副标题#e#  眼下,我省环保产业规划发展定位已经明确。一是在领域上,集中力量主攻环保装备和产品生产、环保工程、环保服务业、资源再生与综合利用等四个方面。二是在任务上,着力形成一批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培育一批环保产业龙头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环保科技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培育一批环保产业孵化器,攻克一批环保关键技术,推广一批环保示范项目。三是在目标上,力争2015年实现环保产业营业收入48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左右,形成100家左右综合竞争力较强、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龙头骨干企业,总体实力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努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构筑环保产业大发展的有效依托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要求,找准抓手,因势利导,做好结合文章,充分整合各类创新要素,以形成环保产业大发展的有效依托。


  与“四大”建设相结合,促进产业集聚。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的决策部署和我省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布局,在现有特色环保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重点培育建设杭州环保产业综合发展、温州固废处置、湖州膜处理、绍兴环保服务、台州滤布产品、诸暨电除尘、玉环填料产品等一批集技术研发和集成、装备和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和运营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环保产业集聚区和基地。并依托空间集聚平台,鼓励引导企业抱团合作、战略重组,形成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龙头骨干企业,营造龙头骨干企业和环保集聚区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同时,发挥龙头骨干企业技术、品牌、管理溢出效应,带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提高配套服务能力,着力形成大、中、小型企业配置合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的环保产业体系。


  与环境科技创新相结合,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环保产业和环境科技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集合体,环境科技创新根本上为环保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支撑。必须以“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为方针,着力构建较为完善的环境科技研究体系和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环保产业技术进步。要从我省环境保护现状和亟需解决的突出问题出发,以综合性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技术、污染减排技术和方法、环境监测预警和监控技术为重点,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要畅通供需信息渠道,及时发布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积极开展环保科技成果展、先进适用技术现场交流会和培训班等活动,加大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要以省级创新服务平台、科创基地建设为龙头,积极探索省市县联动、产学研协同的专业环境科技平台共建共享机制,鼓励环保企业与科研机构开展合作交流,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机制,不断增创环保产业发展新优势。


  与加强环境执法监管相结合,拉动产业需求。环保法律法规、技术标准是环保产业发展重要的政策依托和制度保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时制定修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加大对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执行力度,形成从严监管、从严治理、从严查处的高压态势,促使企业和市场释放对环保产业的刚性需求。坚持“三同时”制度,适当提高排污收费标准,完善环境资源价格、收费政策体系,加快实施重点污染源治污改造和提标深度治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现有污水处理厂的脱氮除磷、火电厂脱硫脱硝治理等工程,着力形成环保监管的全方位倒逼机制,为环保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相结合,扩大产业投入。当前,环保产业已成为国际交往的热点话题,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推介他们的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环保项目合作是大势所趋,对支撑环保产业发展,扩大环保产业投入尤为重要。我们应坚持内外结合,扩大对外技术交流,鼓励企业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提高再创新能力,紧跟国际环保技术和装备发展的新趋势,不断缩小与业内先进水平的差距。要加大环保产业招商力度,积极组织环保企业参加国际性、区域性的经贸洽谈和交流活动,鼓励引进具有雄厚物质技术的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及研发设计机构。同时,积极构建多元化环保产业投融资机制,推动环保技术服务和设施运营市场化、社会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投向环保产业。


  与规范提升市场秩序相结合,建立健全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构建共建共享的产业服务体系。政府层面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从行业准入、企业竞争、产品认证等角度,加强对环保产业的调控,构建统一开放、自律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社会层面要培育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信息沟通、技术培训、信贷担保、知识产权转移和转化等方面的作用,培育和繁荣环保服务市场。企业层面要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培养专业人才,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积聚创新潜力和发展后劲,实现滚动循环、自我增值、科学发展。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
贵阳市中心地下32米处,有这样一座再生水
德州市政联合德城区城管开展排水系统集中整
多水源联合调度!引黄济青工程实现“三水四
深规院: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带头示
贵州黔南:减污染 加生态 “小黄河”变身
广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出炉!你身边的河
合肥市市级公共排水设施移交工作正式启动
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环境整治提升和
到今年底重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将超800平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8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9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10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