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对印染、化工等六大重污染行业制定实行最严格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动太湖流域污染企业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倒逼企业优化工艺、提升治污水平。新的标准实施后,污染物排放量得到了大幅度削减,同时产业发展质量也有较大提高。
太湖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同时也是环保重点地区。虽然全流域的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全国的0.3%和3%,但GDP却占全国的12%。太湖流域大部分在江苏省,据2007年统计资料,流域内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2.6%,GDP占全省GDP总量的47.5%。太湖流域工业企业密集度全国最高,单位排污总量全国最大,但环境容量十分有限,污染压力巨大。面对这个突出矛盾,江苏省以6个重污染行业为重点,制定实施严于国家标准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流域减排控污,取得了明显成效。
改善环境质量,必须把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排放标准的高低、污染物控制种类的多少,直接关系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重污染产业在一些地方不断兴起壮大,早年制定的排放标准已经和不断缩小的环境容量相脱节,加上历史欠账多,治理滞后,很多地方的环境承载力已至极限,甚至严重超载。因此,为了给环境减负,有必要制定更为严格的地方排放标准,设定更高的环境准入门槛。
排放标准必须与一个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相适应。在排放标准方面,我国采取的是分行业制定、全国通用的原则。但是,由于各地在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力大小不同,执行通用的排放标准在局部地方并不能保证实现环境质量目标。在高污染产业聚集区,现行标准下即使企业全部达标排放,仍然大大超出环境的消纳能力,随着污染物的不断累积,还有可能引发严重污染事件,无锡水危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还有一些地方重金属污染严重,却缺乏相应的排放标准,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引发了一系列环境公共事件。因此,对于国土开发密度较高、环境承载能力弱、容易引发严重环境问题的地区,地方政府应根据环境质量达标的要求制定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
近些年来,很多地方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污染物排放量也有所下降,但是,人们仍然感觉不到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一些河流依然黑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量超出了环境容量。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制定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的区域环境排放标准,降低排放浓度,减少排放量;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环境承载力来加强规划环评,合理安排区域流域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如果一条河上只有一家污染企业,只要做到达标排放,河流环境质量就有保障。但是,如果云集了几十家甚至成百上千家污染企业,那么即使每家企业都达标排放,河流的水环境质量也难以达标。因此,在制定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的同时,还需要利用规划环评等手段,根据流域区域的环境容量来限定排污总量,进而合理安排产业结构与企业布局,有效减少污染排放。
在我国,类似太湖流域这样污染产业高度集中的流域区域不少,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各地应该根据当地的经济结构与布局特点,制定完善与环境容量相适应的地方排放标准,利用排放标准形成的倒逼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污染防治水平,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