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打响水环境治理攻坚战之际,《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记者昨日从市水务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将通过“城乡共治、产业共治、水务共治、两手共治”四大抓手,构建综合保障体系,逐步实现东江西江区域内双水源保障东莞水源,确保全市各区域应急供水调度需要。
保护“两库”让市民用放心水
松木山水库和同沙水库是东莞饮用水的两大重要水源,建设好、利用好这“两库”,让市民用上放心水,是东莞供水安全保障体系的基础。
“十三五”期间,以东江与水库联网工程的水库及石马河河口水源保护为主,重点实施水源地保护工程。
《规划》提出,统筹西江和东江双水源,“立足东江、着眼西江”,积极配合省政府推进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配套完善应急备用水源建设,逐步实现区域内双水源保障,确保全市各区域应急供水调度需要。到2020年,东莞用水总量控制在22.07亿立方米以下,通过合理配置水资源,逐步构建东西江多水源互补“双龙吐珠”水源新格局。即需水量先由本地水库供给,主要通过松木山水库和同沙水库进行调节,然后在东江干流保证其他用水户安全和生态流量前提下引水供给,不足水量通过西江引水工程按需供给。
落实“河长制”改善水生态
根据《规划》,东莞将创新河湖管理模式,建立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和水功能区监督管理制度,主要河流水质达到环境功能要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至75%,跨市河流交接断面水质基本达标。在全市32个镇街(园区)实行“河长制”管理机制,不同片区河湖生态环境用水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点河湖及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生态得到一定程度的修复。
《规划》提出,推行政府行政首长负责的“河长制”,在市主要河流试行“河长制”,即以属地管理为原则,由各级政府一把手担任“河长”。对石马河、茅洲河、水乡经济区、东引运河、寒溪水等重污染流域治理实行“河长”责任制,由各镇街政府主要负责人担任“河长”,负责本地区内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治理内涝
根据《规划》,我市将重点推进城乡重点易涝区治理,重点实施东城街道下桥河片区、东江之星商业中心周边及南城街道内涝整治工程,实施常平、大朗、塘厦、长安等镇街内涝整治工程以及火车站南片排水工程、企石镇五八围排涝整治工程。
《规划》提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争创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重点实施黄沙河流域、生态园等海绵城市试点示范区建设。在对原有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进行保护,不受城市开发活动的影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公园、绿地等地上、地下空间,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和大型排水设施,新建一定规模“海绵体”,保持城市适宜水面率。
在水乡经济区、长安新区、粤海银瓶新区等新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实施低影响开发示范建设,实现城市水文良性循环,缓解防洪排涝压力,提升我市内涝治理水平和能力。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3月23日
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
前 言
“十二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公共财产投入的主要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党中央、国务院、省政府的强力部署,高位推动下,市委、市政府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核心任务,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水务科学发展制度等四大体系。“十二五”规划目标圆满完成,水安全保障明显提高,使我市水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至关重要的五年。广东省确立了“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提出了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三个走在前列”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水务发展方向。在国家和省有关方针路线指引下,“十三五”时期,东莞市确立了率先实现水务现代化,实现水务基础设施从基本保障向品质化、一体化保障提升,水务管理从粗放式向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提升的总体目标。科学编制东莞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对确保各项水务发展目标顺利完成,确保深化水务改革在重要环节和关键领域取得决定性成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按照省水利厅办公室《关于印发广东省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水规计〔2014〕28号)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编制“十三五”规划的相关要求,根据坚持先行先试,创新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协调发展、坚持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国际标准,开放发展的原则,编制完成了《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研究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市水务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建设任务、主攻方向、建设布局、体制机制创新及重大政策等,作为今后五年水务事业发展的纲领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也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制定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目 录
前 言 I
1 “十二五”水务发展回顾与总结 1
1.1 “十二五”水务发展主要成就 1
1.2 “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评估 5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9
2 水务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13
2.1 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 13
2.2 水务发展新形势 15
2.3 水务发展新要求 19
3 水务发展总体思路 21
3.1 指导思想 21
3.2 基本原则 21
3.3 治水策略 22
3.4 编制依据 23
4 水务发展总体目标与布局 27
4.1 目标和指标 27
4.2 总体布局 34
5 水务工程建设任务 36
5.1 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36
5.2 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 40
5.3 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43
5.4 水务科技信息保障体系 47
6 改革与管理任务 52
6.1 深化水务改革 52
6.2 强化水务管理 57
6.3 水务行业能力建设体系 61
7 投资测算与效果分析 65
7.1 投资测算 65
7.2 效果分析 69
8 保障措施 72
8.1 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监督考核 72
8.2 加大政府投入,保障水务建设 72
8.3 深化前期工作,推进项目进展 73
8.4 强化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74
附件1 指标解释 75
附表1 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项目表 79
附表2 东莞市水务发展“十三五”规划预备项目表 89
1 “十二五”水务发展回顾与总结
1.1 “十二五”水务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中央水务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的战略部署,重点打造“民生水务、安全水务、生态水务、法治水务和高效水务”五个水务的目标任务,以服务民生为主旨,以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保障供水安全、水环境综合整治和防洪排涝安全为重点,实施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完成了五年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十二五”是水务建设投资增大、行业能力明显提升的时期,水务的快速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一)水惠民生,供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我市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放心水”工程建设,加强水质管理,供水保障能力稳步提升。东江与水库联网供水水源一期工程于2015年4月14日通水,实现了东江与松木山水库的连通,多水源互通互济和联合调度的供水格局初见雏形,累计完成投资20.69亿元。加快完成重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5座水库区划成果获省政府批复,23座水库区划成果已基本完成。启动了石马河河口东江水源保护一期工程前期工作。大力推进水厂升级整合、管网更新改造,“十二五”期间共关停整合村级水厂21家,市、镇共计投入7.46亿元,更新、改造老旧供水管网3195km。当前全市有103座水厂,总供水能力约750万m3/d,实际供水量约为435万m3/d。加强水质管理,编制出台了《东莞市生活饮用水二次供水管理办法》、《东莞市城市供水管理办法》等规章,完成了全市二次供水设施普查及供水管网普查工作。全市共有水质监测点1023个,完成千点水质监测点建设,实现了出厂水、管网水、二次供水水质监测全覆盖。五年来,全市水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从88.87%提升至99.78%,供水保证率逐步提高,符合我市安全用水的要求。
(二)红线管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
为解决水资源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2013年我市在省下达的“三条红线”指标考核基础上,印发了《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和《东莞市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暂行办法》,完成用水总量、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4个指标分解,明确从2012年到2015年起对各镇街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情况进行考核。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全市用水总量从2007年的22.67亿m3下降到2015年的19.92亿m3,大幅减少约9%;水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2015年全市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不含火电)分别为31.8 m3、28.7 m3,分别比2007年下降约55.7%、61.8%,较好地发挥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助推转变经济方式的作用。2014年1月我市被授予“国家级节水示范区”称号。
(三)真抓实干,水污染治理持续发展
全市已建成污水处理厂37家,日均污水处理量约272.5万吨。截污主干管网已建成856.75km,启动石马河流域200 km、水乡经济区150 km和厚街虎门长安50 km截污次支管网建设。全力推进全长205 km的三大流域(东引运河、石马河、挂影洲围中心涌)主干河道综合整治,目前已完成约30 km,其中,运河城区段已初步实现不黑不臭;重点推进石马河、茅洲河等跨界河流综合整治,目前正在完善流域治理方案;启动了挂影洲围中心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工程量约占总工程量的83%,完成投资约3.18亿元(不包含征地拆迁费用)。全面启动了同沙水库、松木山水库治理,同沙水库投资1.8亿元的环水库截污管网工程和尾水排放(管网总长10 km)基本完工;松木山水库周边截污主干管网工程及污水处理厂工程已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规划投资1.8亿元的水库人工湿地与库尾截排工程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四)常抓不懈,防洪排涝系统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全市四批次共513宗的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已完工投入使用463宗,全市主要江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形成。虎门镇虎门围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已动工建设,陈屋边水闸重建工程完成初步设计,正在开展施工图设计。我市21个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和水系连通试点项目区,实施方案已全部获得省水利厅批复,目前正在加紧施工,其中,中堂4个项目区已完工并通过竣工验收;麻涌3个项目区已基本完工;沙田-1、沙田-2、洪梅-1等3个项目区已动工建设;道滘、谢岗、万江-1、万江-2、万江-3、洪梅-2和虎门-1、虎门-2等8个项目区已完成立项,剩余望牛墩3个项目区正全力推进立项工作。市区一、二、三期内涝整治工程基本完成,原统计的市区45个内涝点的内涝程度大大缓解,其中,22个内涝点的易涝问题得到了有效整治,着力提升排涝应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了我市应对内涝突发事件的指挥协调能力和实际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