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市环保局正式公开发布《大连市环境状况公报(2012)》,就其中百姓关心的空气质量、灰霾、饮用水安全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业内权威人士。
全方位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显现
《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按照API评价,市区空气质量优的天数达129天,优良率为96.2%。
从《公报》数据中可以看出,去年,我市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和四个直辖市中排名前4位,对于每年采暖期长达5个月、机动车迅猛增长的大连来说,这份成绩来得并不轻松。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煤燃油、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带来的空气污染问题集中爆发。据了解,目前,我市燃煤污染权重最大,约占40%;机动车污染权重约占20%,且仍呈现增长态势;工业挥发占20%;工地扬尘约占15%。我市大气污染正由传统、单一的煤烟型污染向区域性、复合型污染转变。
为有效破解这一难题,我市从实际出发,通过实施脱硫脱硝工程,减少污染物排放;拆炉并网,控制煤烟污染;对非绿标车限行,遏制尾气污染;油气回收,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实施全方位的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千方百计让大连的天更蓝,空气更清新。
自然降尘首次达到辽宁省标准
《公报》显示:2012年,全市自然降尘均值为8.0吨/(平方公里·30天),符合辽宁省标准,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多年来,我市自然降尘均值始终居高不下,平均在9.0吨/(平方公里·30天)以上,2012年,自然降尘均值下降到8.0吨/(平方公里·30天),首次达到了辽宁省标准限值,这意味着我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良好,自然降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然降尘主要来源于燃煤、建筑及道路施工、机动车尾气、露天堆放、土壤风沙和外来沙尘等。我市自然降尘去年出现下降并首次达到辽宁省标准限值,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实施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去年我市财政投入1亿元拆炉并网资金,共计并网锅炉房42处、锅炉63台,锅炉吨位347吨,实现并网面积228万平方米。截至2012年底,我市累计拆除燃煤锅炉4477台、烟囱3316根,并网面积3024万平方米,削减烟尘5198吨、二氧化硫4852吨、氮氧化物4052吨,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
此外,我市还在国内开启了对拆迁施工、砂石填挖、散流体物料堆放和装卸等开征扬尘排污费的先河。通过经济杠杆提高企业扬尘控制意识,有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饮用水源地水质
100%达标
《公报》显示:2012年,碧流河水库、英那河水库、朱隈子水库、松树水库、刘大水库和北大水库等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各项评价指标均符合地表水类水质标准及补充项目、特定项目标准限值,达标率为100%。
碧流河、英那河是大连市民的母亲河。由于其上游位于营口盖州和鞍山岫岩地区,那里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直接威胁着大连市民“水碗”的水质。为降低跨界污染风险,我市承担了盖州市和岫岩县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等4个项目的部分建设费用和运行费用。在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上述两地污水处理厂和生活垃圾填埋场(转运站)的建设已启动,建成投入使用后,长期威胁我市两大主用水库饮用水水源地的跨界污染问题将得到有效改善。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经济建设、城市发展的资源支撑。从《公报》显示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市各饮用水源水质全部达到国家饮用水源水质要求,保证了居民饮水安全和经济社会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