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始怀疑,每年1个多亿治涝,为何涝情不减?对此,水务局排水科副科长李浩强调,去年的整治“绝对是有效果的”。
5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似乎加速了莞城内涝整治工程的进度。市委书记刘志庚狠批:“莞城内涝这么严重,不能再拖下去了!”三天后,相关会议敲定在卫生局原办公大楼处建排涝站。
城市在开发新楼盘的时候,应注意不能增加其他地区的排水量,但“全国的楼盘开发商有这个意识的很少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内涝就越严重”。
过去的2009年,是东莞内涝整治、运河整治大动干戈的一年,同时也是内涝整治由城管移权水务部门的一年。今年东莞治理内涝计划再花1.9个亿,这将会为东莞内涝整治带来哪些新气象?5月底,记者采访了东莞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员。
东莞市水务局副局长陶谨说,以前水务局工作主要是防洪排涝,现在内涝整治划归水务局管理以后,防洪排涝将与城区整治内涝相结合,从大的水系统上促进“人水和谐”。他说,以前城管部门主要改善的是城市小区域里一段一段式的排水功能,今后内涝治理主要着眼排水的下一阶段,确保多个河涌系统通畅。2010年,东莞市三防部门增设了应急办,增强了多项暴雨应急等方面的管理,并会通过手机平台及时向市民发布暴雨预警。
以亿计的投入
去年,东莞市内检测出的内涝点已从最初的37个减少到25个。东莞市水务局称,截至今年春节前,市区内12个内涝点已经完成治理。
根据2008年出台的《内涝整治方案》,整治工程共分为4期。作为2009年东莞市政府的十大实事之一,计划投入1个亿进行内涝治理,主要是进行地下管网改造。去年年底前第一期工程共完成了12个内涝点的整治:分别是行政中心广场、簪花路、环城路诺基亚路口、松山湖大道东莞救助站路口、东部快速立交、东莞大道石鼓立交、蛤地路口、环城路莞樟隧道、环城路狮龙路口等9个市直管道路内涝点,以及老城区兴贤街、上桥南方装饰市场、横岗新村等3个街道属地的内涝点。
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年将进行的第二期内涝整治工程,预计再花费1.9亿对莞城市侨河系统、东城下桥河系统、南城雀巢片区等三个内涝点进行整治,主要通过建设排涝泵站以及改善供水管渠断面的方式进行。现阶段已完成勘察、选址拆迁等部分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全面完工。同时水务局表示,之所以选择这三个内涝点,是结合了往年的损失和对市民影响程度综合考虑。
刚过去的5月,一场猝不及防的大暴雨中,从前涝的地方仍然在涝,有人开始怀疑,每年1个多亿治涝,为何涝情不减?对此,水务局排水科副科长李浩强调,去年的整治“绝对是有效果的”。他分析,从理论上来看,这些内涝点在整治以后,主干道可承担50年一遇暴雨及时排干的标准,次干道可达到20年一遇暴雨及时排干。而今年5月7日东莞遭遇了100年一遇的特大暴雨,降雨量达170毫米每小时,部分地区出现涝情也属正常。
不统一的管道
地势低洼、管网不畅、排水瓶颈等都容易造成内涝,例如市桥河一带,地势比周围低,较容易形成内涝,甚至有的地方地势比运河还低,出现河水倒灌现象。该地区的下水道到运河的排水口在2.4、2.5(标高单位)左右,有时运河水位一上涨,就能涨到3.0,排水就会变缓甚至排不出去,于是产生倒灌。
“排水不畅就会倒灌,这与地势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像步步高地势那么高的地方,也会发生倒灌。”水务局人员介绍,解决方法是在莞城市桥河、东莞下桥河各建一个泵站,地下管渠到河流的出水口处设置一个闸门,当水位过高时就放下闸门,通过泵站把水强行抽起并排到河中,平时河床水位较低时,闸门保持打开,水可以自行排进河中。
另一方面,如果短时间内弱降雨量太多,而排水渠道却不够宽,或者下水管道之间的连接部分不畅,水排不下去,也会出现内涝。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东莞新旧城区交界处,由于建设时间不同,建设主体不统一,管道规格也不一样,在一些地方出现大管接小管的情况,下游的小管承受不了上游大管来的水压,水就会冒出地面“鼓泡泡”。
内涝整治工作从城管部门移交水务部门后,治理思路似乎也有所转变。东莞市水务局负责人认为,治理内涝从根本上来讲要先整治水系统,在东莞,水系统主要指的是河涌系统。“一条河的汇水面积有好几公里”,城区内最大的新开河系统汇水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其整治工程也是难度最大的,将在明年第三期实施。
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治理内涝不仅要保持下水管网通畅,更要让下水道中的水能顺利排到河流系统,“这里的地势填高了,下水管道通畅了,但如果最终降水无处可去,一样会有别的地方内涝淹水。”他强调,治理内涝要点面结合。
老大难的拆迁
治理内涝并不容易,政府部门在整治内涝的过程中,也遇到各式各样的难题。
“建泵站的选址拆迁难,下挖管网的施工会影响交通也难,一些市民不配合、不理解。”排水科负责人说。
治理莞城市桥河系统需要建泵站,就要拆迁,然而拆迁地点一变再变。今年年初,莞城区终于敲定拆迁居民住房方案,但所涉及的23户仅有8户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光是拆迁费用,预计就高达3000万”。
5月7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似乎加速了莞城内涝整治工程的进度。市委书记刘志庚狠批:“莞城内涝这么严重,不能再拖下去了!”三天后,相关会议敲定在卫生局原办公大楼处建排涝站,理由是虽然拆迁成本高点,但拆迁相对容易,且时间上有保证。副市长梁国英为这一工程设定竣工大限:11月底前完成。
现在全国通行的治理内涝方式是属地管理模式,在东莞,属于市管辖的只有十几条主干道和主要广场,其余的由各个区、街道办管理属地负责。因此,水利局对较具体的内涝点并不熟悉,这也造成统筹治理方面存在难点。
被封死的地基
“即使现在的内涝点都整治好了,说实话,还会出现新的内涝点,还是会涝。”市三防办副主任罗进生说,其实上面所述都是表面原因,治理方法也只是表面方法,因为形成城市内涝最根本的原因,是城市水容量不足。“整个水系统根本排不完这么多水,这里不淹,那里也会淹。”
“我在罗莎社区住了十几年从来没有淹过,为什么今年会淹,就是这个原因。”他说。
水系统的具体承载能力和河道容量、汇流时间相关,计算方式相对复杂,东莞水域具体能承担每小时多少毫米的降水尚无法考量。但也有研究表明,我国南方地区城市的水面率要达到5%-10%左右,河流湖泊才足以容纳该地区的降水量。而东莞市的水面率普遍没有达到5%,城区甚至不足3%。
提升城市水面率可以依靠天然湿地、建造水库,或者建设低绿化带调蓄降水。“广州和西安都有挖湖调节蓄水,江苏明确提出水域占补平衡。东莞也有这个想法,但还没有规划。”水务局副局长陶谨介绍。
罗进生还指出,城市在开发新楼盘的时候,应注意不能增加其他地区的排水量。也即楼盘的水泥地基不能全部打死,一定要预留人造河、绿化带和下水口,保证该区域能及时排干其承担的降水量,不给周围地区增添排水负担。
“全国的楼盘开发商有这个意识的很少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城市化程度越高,城市内涝就越严重。广州不就是这样吗,好不容易治好了80多个内涝点,结果又出现100多个新的。”
用罗的话来说就是:大系统不搞好,小系统总会淹。(作者:何永华 施诗 王有毅 陈奕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