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正式发布《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由于明确提出未来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即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意见》甫一出台,便引起各界强烈关注。
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意见》不仅有利于引导国内企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科学合理地开采、使用水资源,对维护水务产业的良性健康发展同样意义非凡。
政策催生新机遇
“目前很多地方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过度开发,已经超过其承载能力。”业内专家表示,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刚性措施将难以扭转水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
事实上,尽管我国幅员辽阔,但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仍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作为一个日益崛起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近年来在能源、环境、资源等领域频频陷入窘境,尤其是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水利部相关专家告诉记者:“根据我国过去对水资源使用总量的规划预测,到2015年,全国用水总量应该控制在6000亿立方米。但这一数字早在2010年就已经被轻易突破。而且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水资源需求将在较长一段时期内持续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
但是,与危机相伴的往往也是机遇。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十二五”工业废水污染治理通过提高废水处理设施的稳定达标排放水平,可削减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50万吨以上,可削减氨氮2万吨以上。按污染物削减需求计算,削减工业COD需投资300亿元。削减工业氨氮需投资60亿元。经估算,“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投资总需求约为1250亿元,年均治理投资约为250亿元。此外,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业销售产值若以年均增长率15%计算,预计“十二五”期间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行业的销售产值有望实现1375亿元。
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珂也认为,随着城市及其周边的水源无法满足当地需求,大规模的跨区域、跨领域调水迎来了发展良机;同时,城市对水质的要求逐年提升,为企业在供水及污水处理领域打造专业化团队提供了良好机遇;再者,城市对体制改革尤其是公用事业改革的要求迫切,这也就给水务企业参与城市建设拓宽了道路;资本市场、社会公众对水务行业的广泛认可也为水企的快速整合、加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非传统水源开发量惊人
传统水资源短缺情况加剧促使部分业内人士将目光投向了非传统水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中国沿海地区,随着沿海重化工项目对工业淡水的需求加大;城市自来水价格节节上涨,水价与海水淡化成本即将并“价”齐驱,种种现状都在推动着海水淡化市场愈演愈烈的进程。企业向海洋要水的需求格外迫切,
天津曹妃甸工业区是其中起步比较早的企业。据了解,早在2010年5月,北控水务集团率先与曹妃甸工业区签署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及基础设施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共同在曹妃甸工业区建设超大型海水淡化产业化基地,并全面启动向工业区周边地区供水工程相关工作。其中,计划建设的海水淡化处理厂每年拟向北京输送生活用淡水1亿-2亿吨。
随后,嗅到商机的其他各大水务巨头也先后涉足海水淡化市场:中环水务借鉴以色列公司在海水淡化领域成熟的运营经验,与其联手共同开拓海水淡化市场;中国水务投资也从战略发展角度出发,成立了海水淡化技术推广应用研究所,并在同时筹划建设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天津创业环保总经理林文波透露,海水淡化是天津创业环保的目标市场之一……
据水利部水资源司城市水务处处长石玉波预测,从“十二五”城市污水处理回用以及再生水利用的规划目标来看,预期到2015年,全国污水处理回用率将达到10%以上,加上再生水回用、海水淡化等,非传统水源开发量将达50亿立方米。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目前,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已经制定了对再生水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以鼓励地方加大再生水的利用力度,且再生水的用水量将不占用地方用水总量指标。
业内人士透露,水利部已经和国务院法制办协商,计划出台污水处理回用条例,目前正在进行立法前调研和征求意见工作。同时水利部也与财政部等部门协商,争取出台污水处理回用措施,以及再生水管网的以奖代补政策。
“随着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国内企业开发非传统水源的热情将水涨船高。”业内专家告诉记者,“虽然目前我国仅建成72套海水淡化装置,日产24万吨淡水,但在建和待建工程有56项,其中10项工程规模达到日产10万吨以上。全部建成后,我国海水淡化量每日可达220万吨,是过去18年的总和。”
水价上涨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
据记者了解,虽然《意见》尚未对水价上调作出规定,但水利部人士在回答“如何处理新旧企业用水与地区取水许可指标之间的矛盾”这一问题时,明确表态说希望企业间可以通过水权转让的经济手段来解决。
“《意见》规定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是,到2030年全国用水总量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以内;而我们现在的用水量是6000亿立方米出头,未来仅有1000亿立方米的利用空间。因此,在这一范围内,如果企业想要获得更大的用水量,就必须付出更多的真金白银,而这将不可避免地推动水价上行。”业界专家表示。对水务企业来说,如何压缩成本、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
对此,林文波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的水务市场发展模式将更趋多元化,模式创新将成为占据有利的市场竞争地位的重要手段。因此,水务企业要把握市场走向,探索委托运营、服务外包等新型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长为综合性环境服务商。
“我国环境服务业发展滞后,所占比重较小,仅为15%,发达国家可以达到50%、60%。我们国家的环境服务业处于初级阶段。”据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副司长王开宇介绍,在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主要是推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利用环境服务业的发展带动环境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产业的总体水平。谈到未来的市场空间,首创集团总经理刘晓光信心满满,“现在无论是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还是整个运营服务市场的开放都已提上日程,围绕水的价值链打造及投资空间的拓展更得到政策、市场的积极响应,水务企业的发展机遇毋庸置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