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国家下达大连市的“十一五”减排指标为: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由2005年的6.01万吨削减到2010年的5.05万吨以内;二氧化硫由11.89万吨削减到10.12万吨以内。
在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前提下,实际减排量要远远大于这一数据。经过科学分析,在严格控制增量的情况下,要满足“十一五”经济快速发展,大连市“十一五”预计新增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7万吨、二氧化硫2.5万吨。为此,大连市确定的“十一五”减排目标为:削减化学需氧量3.83万吨、削减二氧化硫4.27万吨,削减率分别为15.9%和15%。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
面对如此严峻的减排形势,大连市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主线,一手抓控制增量,一手抓削减总量,使减排取得显著成效。经过努力,到2009年底,化学需氧量累计减排29.6%,二氧化硫累计减排16.3%。化学需氧量提前两年、二氧化硫提前一年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减排任务。
两大举措控制增量
举措一:严把三关控制增量
大连市从环保总体规划的高度,宏观控制增量;开展规划环评,控制增量;严格项目环评,实施总量审批前置,控制增量等“三关”着手,创新性的编制了《大连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2008-2020)》,从总体规划的高度统筹谋划全域环保,确定了环保优先的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思路,为大连经济、社会、环境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新跨越,勾画出了详细的线路图。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总体规划环评》工作,并以此推动全市规划环评和区域环评。积极创新项目审批方式,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实施严格的总量指标审核,对原有设施污染物排放超标或超总量的、不能通过“以新带老”、“以大代小”的、不能实现“增产不增污”的、不能做到“区域总量平衡”的项目一律不批。
举措二: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增量
这是大连市控制燃煤增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十一五”期间,大连市加大了拆炉并网集中供热力度。削减二氧化硫排放量。并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同时,积极推进核电厂建设,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300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1098万吨标煤。此外,积极建设驼山风电等风力发电项目,农村沼气项目,水源热泵技术及生物质能源,逐步增加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以此削减总量。
三大战役削减存量
战役一:结构调整减排
大连市把产业结构调整减排作为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度重点落实。由于历史原因,大连市的产业结构和城市布局不尽合理,结构性污染严重。搬迁改造老污染企业,成为实施产业结构减排的重中之重。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市政府果断决定,搬迁改造市内污染企业,先后对市内近300家污染严重的企业下达搬迁计划。通过搬迁改造,全面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生产工艺,在产业升级优化的同时,实现了清洁生产。如大连水泥厂搬迁改造后,新建的5000t/d熟料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产能扩大约3倍,能源需求与搬迁前基本持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降低。
关闭淘汰落后企业,是结构调整减排又一重点。“十一五”以来,大连市仅关闭落后水泥企业就淘汰落后水泥产能677万吨,使先进产能比重由2005年的28.5%升至100%,节约标准煤约42.9万吨,实现二氧化硫减排6696吨,烟粉尘减排15815吨。
战役二:工程减排
大连市紧紧抓住工程减排是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这一核心,确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点减排工程。
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化学需氧量减排的重点,也是改善近岸海域水质环境的关键。大连市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步伐。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累计建成29家城市污水厂,污水处理能力113.8万吨/日,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县市区污水处理率超过80%。以二氧化硫重点排放行业——燃煤电厂和石油化工企业为突破口,实施全方位、大规模的脱硫工程。“十一五”期间,所有新建燃煤电厂均同步实施脱硫。同时,石油化工行业脱硫项目快速推进。2006年以来,大连市两个最大的石油化工企业——西太平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分公司脱硫工程相继建设并竣工,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实现了资源回收再利用,取得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战役三:管理减排
大连市以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监管力度为抓手,积极推进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对全部国控重点污染源和污染减排重点项目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共安装废水在线监测系统30套,废气在线监测系统42套,各类在线监测设备100余台。全部与环境保护部门联网,初步建成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即时监控重点减排设施的运行情况,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