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用水安全成为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话题。除了对水污染现状给予高度重视外,代表委员们还提出很多建设性建议,如改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实行饮用水分级管理保护等等。
水污染事件高发值得高度关注
仅2012年,国内就发生十几起饮用水安全事件,广西龙江河的镉污染超标事件、江苏镇江水污染事件、武汉饮用自来水污染事件、山西苯胺泄漏污染漳河波及河南境内部分水体事件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赵平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水的污染源于工业化。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70年的“四五”计划期间,中央政府要求各省区发展小煤矿、小钢铁厂、小化肥厂、小水泥厂和小机械厂,其产生的化学物质,过去是没人检测的。污染物进入农田以后,土壤里面的重金属有害物质会影响到我们的食品安全,同时也把人类宝贵的水资源破坏了。
“虽然现在有预案将海水淡化,可是我们发现近海200里之内都是污染的。”赵平说。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上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与此同时,水资源污染又在加剧。我国饮用水来源主要以大的河流湖泊为主,但据水利部门统计,全国七成以上的河流湖泊遭受了不同程度污染。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珠江等七大水系中,已不适合做饮用水源的河段接近40%;城市水域中78%的河段不适合做饮用水水源。
全国政协委员、曾任环保部主管污染防治和减排副部长的张力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环境保护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的冲动,不惜血本,上大项目、大上项目成为一些地方的经济支撑。如果这些项目是高污染、高耗能行业,环保压力将更大,饮用水安全面临的威胁就更大。
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
要想保护水资源,对于水资源的监管是重中之重。然而,我国水资源监督管理体制仍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日报社副社长何崇元认为,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职权过度分割,缺乏协调。横向看,每一级政府都有多个机构涉及水管理,机构职能交叉重叠甚至相互冲突;纵向看,现有的水管理系统不是基于流域建立,而是以不同层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基础,使跨行政辖区的流域管理比较困难,而中国的多数河流恰恰又都是跨行政辖区的。
代表委员们还关注到跨省水污染问题。据《中国经济周刊》了解,安徽代表团提出的建议就特别提到,跨省水污染问题已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严重影响边界和谐与社会稳定。
以淮河流域为例,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跨省界几乎每年都要发生或大或小的水污染事件。安徽代表团认为,这其中除了与流域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水环境容量小等有关外,还与不完善的整个流域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关。
一是法律法规滞后。现行的水污染防治法对跨省界水污染联防联控缺乏刚性约束,上下游之间重要环境信息沟通、纠纷处理、损失赔付、责任追究等内容缺失。
二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目前,流域上下游之间及环保、水利、渔业等部门之间尚未完全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机制,各部门之间水质、水利、水文、气象以及环境监管、产业布局等重要信息不能及时共享,致使事故预防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三是跨省界水污染事故处理难度大。由于上下游地区政府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缺乏具有刚性约束力的联动机制,对跨界水污染事故难以协同应对、究责索赔。同时,环境管理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受损害下游地区的环保部门无权对上游地区的污染企业进行调查,从而使得事故发生后,难以确定责任主体。
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
何崇元委员在提案中表示,“水污染事件已经呈现高发态势,而水源地污染是主要原因。水源地保护是饮用水安全的源头保障,应在现有的保护区基础上,设立稀有水源地国家级保护区。”
他举例说,位于地球北纬36°~46°的雪山地带,是“世界黄金水源带”,在这一地带的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域,相关的欧洲国家对水源地的系统保护,从立法到配套的管理措施,都值得我们借鉴。
他建议,同处于这一地带的中国昆仑山等雪山,因其所处高海拔地区常年冰雪覆盖,地质条件独特,远离人类污染,成为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珍稀水源地,是中亚到东亚的“水塔”,应提高到国家层面予以综合管理和保护,甚至立法保护。
他表示,2012年发布的《中国居民饮水指南》中,以水源地为核心标准将饮用水划分为四级,如水源地无污染的高海拔天然雪山冰川矿泉水为一级;水源地无污染或微污染的普通天然矿泉水为二级等。基于此分级制度,建议根据不同水源地的特点,制定对应的监测、开发、保护等法律法规制度,实现分级管理和保护。
水利部部长陈雷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已经制定了有关的规划。最近,环保部、国土资源部和水利部正在加大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全力以赴地打击非法排污的问题,切实保护好地下水资源,让人民群众喝上洁净的水、放心的水、安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