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政策 > 国务院:排水防涝纳入政府考核 避免内涝致伤亡
国务院:排水防涝纳入政府考核 避免内涝致伤亡
发布日期:2015/4/2 12:04:11

 

 

  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专家:需要持续大力投入


  4月1日,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通知,要求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通知中首次明确列出了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时间表。


  2013年汛期前,各地区要认真排查隐患点,采取临时应急措施,有效解决当前影响较大的严重积水内涝问题,避免因暴雨内涝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


  2014年底前,要在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完成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5年完成所有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有难度。因为内里的工程量太大。”中国水科院减灾所向立云副所长说,相较目标而言,目前国内这项工作做得还很不够,在中小城市以及很多大城市,雨污都还是混流的,完全分开的城市不多。


  如果只是完成核心区域重要管线的雨污分流,5年是可以的。他认为,要全面分开,可能性不大。因为各地的财力情况都不一样,有实力的地方可能能做到,但是财政比较紧张的地方,难度很大。


  通知提出,为完成“时间表”,各地应尽快对当地地表径流、排水设施、受纳水体等情况进行全面普查,建立管网等排水设施地理信息系统。结合气象、水文资料,对现有暴雨强度公式进行评价和修订,全面评估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和风险。


  “前期规划很重要,至少需要两三年时间。”向立云认为,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用10年时间建成的可能性很高。但是应该做好前期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工作,之后再用七八年时间进行具体工程建设,这项工作同样需要政府保证持续大力的投入。


  城市内涝如何根治


  专家:既要排水也要蓄水


  解决大城市内涝问题,通知提出,在人口密集、灾害易发的特大城市和大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要采用国家标准的上限。


  单纯排水难以有效治理城市内涝。向立云认为,即使北京排水能力最强的天安门广场,最高也只能应对10年一遇的暴雨,住建部提出的上限,也只不过是三五年一遇的降雨。


  此外,城市的排水能力也不可能无限提高,因为城市排水还受到排水河道泄流能力的制约。


  他认为,在合理提高城市排涝能力的同时,充分利用渗、蓄措施,就地消化降雨,是治理城市内涝最有效的方式。就地消化降雨其利有三:一是可以缓解内涝问题,二是可以减少排涝系统建设工程量和河道的排水压力,三是能补充地下水,这对于北方缺水地区尤为重要。


  通知明确,各地区要尽快建立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住建部门要会同气象、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健全互联互通的信息共享与协调联动机制。要在2013年汛期前制订、完善城市排水与暴雨内涝防范应急预案,明确预警等级、内涵及相应的措施和处置程序,健全应急处置的技防、物防、人防措施。


  针对城市交通干道、低洼地带、危旧房屋、建筑工地等重点部位,通知提出,要切实加强防范,并设立必要的警示标识。要加强应急能力教育和预警信息宣传,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


  排水防涝今后将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为落实地方责任,通知要求,要加强排水防涝工作行政负责制,将其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明确城市排水、交通、气象、消防、园林绿化、市容、环卫、防洪等有关部门的职责,形成工作合力。


  将排水防涝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绩效考核体系,这给政策的执行提供了保证。向立云说,《通知》既有政策、有理念、有措施,又明确了职责,可以想见,不久的将来,我国城市内涝问题必有明显改观。


  城市建设怎样防涝


  专家:增加城市透水性能


  通知要求,在设施建设中,积极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各地区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要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控制开发强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径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这种措施在国外已十分普遍,国内也有一些城市作了类似规定。”向立云说,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内涝治理的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是一个科学发展的理念,也是建设美丽、舒适城市的具体体现。这种模式对于新开发地区尤其适合。对于内涝治理而言,要求新区开发建设前后同等降雨产生的径流量不增加,即不能减少该区域的蓄水功能,就是一种低影响开发建设方式。


  通知要求,在建设中,要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削峰调蓄设施,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可渗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车场和广场。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宜低于40%;有条件的地区应对现有硬化路面进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和蓄滞能力。


  “增加城市透水性能,是缓解城市内涝的有效措施之一,对于已建城区大有可为。”向立云说,其实,绿地、道路、公共休闲场所、运动场所和停车场都可以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临时蓄水、增加下渗能力的好场所。一方面是把其中一些场所的硬化地面进行透水性改造,另一方面要把这些场所地面适当降低,蓄渗兼施。


  “各地若能基于要求,科学规划,切实推行,城市将会更加宜居和健康。”向立云说。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
贵阳市中心地下32米处,有这样一座再生水
德州市政联合德城区城管开展排水系统集中整
多水源联合调度!引黄济青工程实现“三水四
深规院:助力海绵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带头示
贵州黔南:减污染 加生态 “小黄河”变身
广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出炉!你身边的河
合肥市市级公共排水设施移交工作正式启动
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环境整治提升和
到今年底重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将超800平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8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9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10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