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政策 > 广州中心城区排水防涝问题的综合规划终于出炉
广州中心城区排水防涝问题的综合规划终于出炉
发布日期:2015/6/26 12:07:09



广州暴雨,广州大道北梅花园一带出现水浸

 

  意在解决广州中心城区排水防涝问题的综合规划终于出炉了。


  昨日,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了《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近期水平年为2020年,远期水平年为2030年,最终实现“对规划区的排水、防涝设施标准、布局进行安排,为排水系统建设提供科学指导;通过逐步实现地表径流控制、调蓄和管理等综合措施,全面提高城市防涝标准”的总体目标和“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的排水防涝总体目标。


  探因


  三个客观原因


  三个人为原因


  24日晚的发布会上,市水务局总工程师郑航桅分析了广州中心城区容易内涝的六大成因,三个客观原因,三个人为原因。


  客观原因首先是地势原因,“广州中心城区北高南低,北面有白云山、火炉山、瘦狗岭,南面是珠江,降雨时雨水会顺着山体在七条河涌中穿城而过,这些河涌水位上涨会对老城区的排涝产生影响。”郑航桅说,据统计,荔湾、越秀等老城区大概有400条街道,比平均标高低了2米,在珠江一旦发生稍微大潮位时,这些老城区会容易受到倒灌影响。第二个原因是受珠江潮位的顶托,珠江每天有两个潮,天文大潮时如果遇到本地大雨非常容易受到顶托。第三个客观原因是广州的降雨强度比较大,“以今年5月为例,降雨量超过800毫米,近40年最高降雨量的一个单月,将今年一年雨的一半下完了。”郑航桅说。


  人为原因也有三个。一是现在排水管网标准比较低,大概有90%的管网设计重建期是一年一遇,达到两年一遇的只有10%。第二个原因是主要排涝河道这几十年来不断缩窄,排涝能力存在着下降和不足。第三个原因是地表不断硬化,造成径流系数不断提升。


  愿景


  15年后能应对


  50年一遇暴雨


  郑航桅说,《规划》的规划范围为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总体目标是“发生城市雨水管网设计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地面不应有明显积水;发生城市内涝防治标准以内的降雨时,城市不能出现内涝灾害;发生超过城市内涝防治标准的降雨时,城市运转基本正常,不得造成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


  郑航桅说,近期建设目标主要是对现有的水浸点也就是易涝点进行整治,不达到城市排水管网设计情况下地面不积水,不超过城市内涝标准时不发生内涝灾害;远期目标是2030年广州中心城区能有效应对不低于50年一遇的暴雨。


  对策


  七条深隧解决城区内涝


  每当下大雨时,广州某些地方就会出现严重的水浸街,网友笑称一起去“看海”,对此《规划》有何实招?


  《规划》提出了较高的城市雨水管网建设标准,采用了国家新颁布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上限。“就排水管网来说,新建城区按照五年重现期,老城区按照三年重现期,特别重要的区域是按照十年重现区进行建设。”据了解国际惯例中,雨水排水系统设计标准参照为“重现期”,通俗地讲,就是这么大的雨量,多少年出现一次。


  《规划》将一直沿用的分流制排水体制调整为新城区及成片改造区域采用分流制,老城区保留合流制。


  《规划》还提出采用深层排水隧道解决老城区排涝标准标低和溢流污染严重的问题。郑航桅透露,目前备受关注的东濠涌深隧施工进展正常,主要是进行竖井开挖,但由于前期受考古及五、六月份连续大暴雨的影响,工程进度较计划有一定滞后。


  此外,广州“一主六副”七条深隧的规划,主要是为了解决老城区排涝通道不畅通等问题。“目前规划还在编制过程中,因为深隧涉及老城区比较大的范围,并且与地铁等构筑物有交叉,穿越的地质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规划的编制也比较费时。”


  智慧城作“海绵城市”试点


  按照国家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有关要求,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的相关措施并规划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区域。郑航桅透露,今年年初广州选取了天河区的智慧城作为广州“海绵城市”试点,并且编制了相关材料向国家申报。但据他的了解,包括广州、东莞、深圳三个城市在内,都没有通过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审查。本次《规划》仍将天河区的智慧城作为广州市“海绵城市”试点,通过下沉式绿地、调蓄设施、屋顶绿化等,降低地表雨水径流。


  此外,在《规划》的指导下,市水务部门正在组织编制《广州市防洪(潮)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控制性规划》、《广州市中心城区深层排水隧道系统规划》三个专项规划,这三个专项规划分别侧重于河道水系、排水管网和深隧系统,共同构建广州尤其是中心城区的排水防涝体系。


  同场加映


  城内水浸现象“按下葫芦浮起瓢”


  不能全怪“管道设计标准过低”


  羊城晚报讯记者何伟杰报道: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昨日审议了《广州市中心城区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规划》一出引发热议,去年广州市水务局公布广州水务白皮书,预计到2015年广州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然而,今年的数场暴雨,广州还是“照浸不误”。有水利专家表示,广州在城市内涝问题上往往喜欢把原因归咎于管道设计标准低等历史原因,而忽视目前管理不善等现实问题。


  “24小时暴雨不成灾”只是愿景


  5月份的连场暴雨让广州成了“水城”。前两年水浸严重的中山一立交桥脚、岗顶、大北立交一带今年水浸现象有所缓解,然而天河区奥体中心、珠吉路一带、暨南大学校园又成了水浸的重灾区。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水浸现象近年在广州“轮番上演”。去年,广州市水务局曾发布广州水务白皮书显示,广州2013年中心城区易涝点共44个,其中内涝黑点13个,积水频发点24个。2008年以来水务部门已完成300多个水浸点改造。预计到2015年广州城区及建制镇排涝标准将达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


  但事实上,广州离“24小时暴雨不成灾”的愿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城中内涝不能完全“翻旧账”


  几乎每次暴雨过后,水务部门近年在总结经验时往往会把部分水浸原因归结为管道问题。但在原广州市市政管理局副总工程师冯海涛眼中,内涝问题并不能完全“翻旧账”。他坦言,广州城区原有排水管网确实是按0.5-1年一遇的一小时最大暴雨量来设计,“但近几十年来,大家有看见过城区三大明涌漫堤上街的现象吗?如果真的完全是因为管道设计标准低,为什么西关这么多年不浸,就荔枝湾涌揭盖后就屡浸不止?为什么大北立交火车站一带最近几年才听说会水浸?”


  记者近日跟随冯海涛走访荔枝湾涌、驷马涌等城区重要河涌。他指出,目前城区部分揭盖的河涌泄洪设计存在争议,现阶段设计是当暴雨导致暗涌水位达到6.1米时,河涌截污闸才会开闸泄洪。但冯海涛认为,如果按照最保守的千分之一的水力坡度来计算,每距离1千米处,水力坡度会上升1米。当河涌水位达6.1米时,诸如西关恩洲南横、越秀区大北立交等低洼地早已水漫金山。


  此外,冯海涛认为,前几年岗顶水浸也是因为管道设计标准不统一,导致过水能力不足。而市区道路、高架桥的进水口目前也存在部分设计问题,导致暴雨时道路排水不畅。


  也有区一级水务部门负责人认为,城市不断发展,导致河涌缩窄甚至消失是内涝问题加剧的主要原因。


  “大家都在对比这几年的水浸黑点,以此来推断哪里改善哪里恶化,其实这并不全面;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今年这里不水浸不代表就不是水浸黑点,只能说还没遇上,只要广州长时间强降雨恰好碰上珠江高潮位,必然会有地方出现严重的水浸现象。在目前这个寸金尺土的环境下,建深隧或许是一个比较好的缓解内涝的方法。”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入河排污口监管新规出台,如何治理管控污水
六安市出台全省首个公共供水管网工业企业用
《福建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规定》明年
黑龙江省财政厅: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
最高检:高质效推进珠江流域水环境治理专案
解读 | 准确把握“四个体系” 持续推动
宁波发布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升三年行动计划
农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 215
增强气候韧性,城市的关注点在哪里?——专
贵阳市中心地下32米处,有这样一座再生水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8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9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10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