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台风“山竹”至今让不少广州市民心有余悸。转眼雨季即将到来,广州将如何防止大规模内涝?记者了解到,为了全面提升广州市排水综合管理水平,广州市水务局近日制定了《广州市“智慧排水”建设项目专项规划》(2019-2021),该《规划》透露,广州将花三年时间,斥资2.4亿,打造“智慧排水”管理体系,拟消除“城市观海”现象。
广州在处理城市内涝和河涌治理方面一直存在不少“痛点”
广州市位于南方沿海、珠江下游,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受气 候变化影响,自古以来水患就比较严重,是全国洪涝灾害风险最高的城市之一,也是全国重点防洪城市之一。一下雨,市内到处都是“水浸街”,已成为了市民对广州雨季的普遍印象。
事实上,广州在处理城市内涝和河涌治理方面一直存在不少“痛点”,《规划》指出,随着广州城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镇雨水、污水的收集、处理过程还存在着各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广州市河涌水系发达,纵横联通遍布整个城市中 心区,雨、污水均具备就近排放的条件,容易造成河涌黑臭。另一方面,广州市城市发展和扩展速度快,排水管理的面积也不断扩展,但 是由于人员投入相对的不足和还未形成与业务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造成无法跟上业务的扩展,对于暴雨天灾期间的城市内涝、日常黑臭水体治理的管理能力不足。
《规划》指出,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相比,如今广州市在排水业务管理上仍有差距。例如,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其中包括管网数量明显不足,白云、增城区建成区管网密度较低。另外就是,雨污分流比例较小。中心城区合流制区域面积约占72%,暴雨时污水溢流问题突出,不利于河涌水质的长制久清。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城中村、散乱污场所等污染源较多。经初步摸查,187条黑臭河涌两岸涉嫌违法建设面积约237万平方米,其不仅产生大量垃圾、污水直排河涌,且严重占用河道管理范围,导致涌边截污管网难以铺设。
拟斥资2.4亿打造“智慧排水”管理体系
面对目前广州治水现状,未来该如何破局?《规划》指出,广州治水的关键在于城市水体的各种点源、排放、管网的排水管理,排水管理做好了则落实了“控、截、清”的工作重点;同时,整治后的河涌存在脆弱性、反复性的特点,在深化治理和提升维护管养方面继续深化,才能保障的“长制久清”,而这两个方面的管理则迫切需要信息化的支撑。
为此,广州市将计划通过三年时间(2019-2021),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发展,打造一个全市统一的一体化、规范化、精细化、智慧化的“智慧排水”管理体系。该体系总体投资估算约2.4个亿,项目后续运维和运营经费匡算约为2482万元/年。
记者了解到,目前该管理体系已经开始着手打造。第一步是在广州划分排水单元,目前已由广州市排水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牵头,完成了广州市中心城区37个流域排水单元的划分,共计约8847个排水小单元。随后将建设全市排水数据建库。
未来“城市观海”现象有望消除
去年台风“山竹”来袭,广州受灾严重。事后也有不少人建议,广州应该引入信息化系统,及时防范江水倒灌等问题。本次“智慧”排水系统将有望实现这一构想。
《规划》提到,广州未来将打造排水动态物联网,该网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城市污水雨水的管线、泵站、井口等节点通过感知设备全部电子化到电子地图上,实现实时查询各排水设施设备运行情况;对水位、流速、淤积情况进行监测,并通过模型分析及时作出清疏养护预警和建议。以河道、管网监控为基础,结合 GIS 技术与采集的数据,实现管线易溢点,易淹泵站、低洼地势地段、河道狭窄端面地段的防汛功能分析,实现管网维护抢修调度、汛期危险点预警。
记者留意到,该系统监测的重点就包括了水位、流量、水质、雨量等重要指标,系统如果发现管道和堤防出现高水位或水位突变等问题,会及时报警。从相关示意图看到,排水动态物联网建成后,其监测视频布点几乎遍布珠江堤岸以及市内部分低洼地段,其中包括拟布设400个涵洞和隧道的重点内涝监测点,能够第一时间直观了解水情变化,以便及时制定救灾措施。
《规划》指出,“智慧排水”管理体系建成后,为应急调度方面提供强大的预警功能。同时,完整准确的排水防涝数据可以极大地提高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应急水平,降低城市内涝风险,消除“城市观海”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