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记者从市城乡建设局了解到,前不久推出的《沈阳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明确提出,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十四五”时期沈阳将实现80%以上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构建全市域推广、全流程管控的海绵城市建设格局;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八成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目标要求。
今年完成的沈阳重点城建项目——排水防涝二期二批工程,主要实施89项工程,解决84处积水点位,这项工程除了将增强城市排水功能外,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一部分。“‘海绵城市’就是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需要时将储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市城乡建设局城市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些年,沈阳在市政建设中积极融入海绵城市理念,比如去年完工的长青湾公园,该公园场地内所有的硬质路面均采用透水性材质,在较为低洼地区设置广场,内部绿化种植选择下渗快且有一定肥力的土壤,可实现雨水瞬时下沉。此外,位于大东望花地区的调蓄水池,是沈阳排水防涝建设中第一个建设的调蓄池,调蓄能力1万立方米。调蓄水池的作用就是大雨时可收集雨水,等雨水结束后再慢慢泄流出去,从而减少积水情况的发生。
据了解,沈阳市将组织编制市级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同时在编制道路交通、园林绿化、排水防涝、城市水系等相关专项规划时,也将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并将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刚性建设管控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