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水价上涨,政府为穷人提供“保障水”? |
发布日期:2009/12/7 16:03:02 |
从今年1月1日广州自来水全面涨价开始,全国多个城市先后拉开了涨价序幕,关于水价上涨的理由的争论一直没有结果。专家分析,水务市场化似乎和政府退出公用事业划上了等号,一些地方政府干脆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政府对水企失去控制力导致一系列问题。(经济参考报12月2日报道)
股神巴菲特说过,退潮的时候谁穿没穿裤头看得一清二楚。而水价上涨的时候,政府站到岸边已然清晰可见。市场化改革、节能减排与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等等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为政府退出公用事业的最好借口。当城市供水投资与保障的主体由地方政府改制为企业,水厂扩建、管道改造和延伸、治理污染以及供水一体化等资金投入不断上升的需求,都成为涨价的冲动。一些地方政府干脆对国有企业“一卖了之”,最终不可避免地造成“赤峰水污染事件”这类悲剧的发生。中国真的进入了完全的“商品水时代”?如果有一天,水涨暴涨到了直逼底层民众生存底线之时,政府是否要像应对房地产市场那样,向穷人提供“保障水”?应该说,依稀可见的“警戒水位”已使政府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以找准自己的“水位”。
我们先不妨设想一下“保障水的故事”。有一天,穷人没钱交水费了,要保证正常供水与生活所需,政府不得不被动与市场过招。显然,政府不可能像建保障性住房那样,对城市供水另起炉灶,重建一条与“商品水”平行的保障性供水线。那么,只能启动财政补贴的办法,向穷人发放“水贴”。可是这一轮“水贴”尚未在口袋里捂热就变成下一轮水价上涨的动因,刺激供水企业通过调价来吞食这块政府“水贴”。久而久之,“水贴”与涨价进入了利益博弈的恶性循环之中,获利的是企业,埋单的是政府,委屈的还是底层民众。“保障水的故事”只能是对政府供水改革将自己引入尴尬境地充满忧虑的假设,如果成为现实,则后果委实堪忧。
在美国。水务完全国有,绝不允许外资进入。由于大部分自来水公司和污水处理公司主要由政府投资兴建,多数以公有制为主,属于市、县和地区政府,所以水价一直低位运行。而在法国法律明确规定“水是国家共同资产的一部分”,政府承担水资源的管理职责,并对私营水务公司进行监管。这样做既保障了城市供水网络的效率和水质,同样有效地避免了企业将水作为稀缺资源垄断起来,进而漫天要价。提及涨价,常听到有一种响亮的声音叫“与国际接轨”,那么对城市供水的监管为何不与国际接轨,一提到改革立马“卖水”、“放水”?
其实不用拿国外来说事,眼前就有一实例。据11月24日《人民日报》载,齐齐哈尔市从今年11月起,综合水价由今年初每吨4.2元调至3元,供水企业出现的亏空由政府负担。在全国许多地方不断传来“水价上调”消息的时候,齐齐哈尔此举自然迎来了市民的普遍欢迎。政府为供水企业填补“窟窿”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改革之举,应对之举。由此可见,只要政府始终坚持水是公共产品,坚守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前提保障供水是一种天职,通过公共财政的调节功能,再辅之以必要的、常态化的监管,就不会陷入“水淹七军”的被动境地。
笔者无意否定供水体制的改革,在坚持公共产品公益性的原则之下,借用市场机制,利用社会资源,加快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解决公共产品需求,已大势所趋,但不能一改革政府就完全站到岸上来,等到供水企业控制了水资源的命脉,水价不断上涨,再回过头找自己的“安全水位”,显然就太迟了。对于涨价,人们不仅仅在是算一本经济账,更在心里替政府算一本政治账,民生账。如果政府倒洗澡水的时候,将孩子也一起倒掉,那才是百姓最揪心的!
|
|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