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平凉市稳步推进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平凉市稳步推进系统化全域海绵城市建设
发布日期:2023/10/20 10:08:33
    2022年6月,平凉市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这对于一个西部欠发达的城市来说,既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也是重塑城市建设理念的新挑战。

    一年多来,平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建设海绵城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暨城市更新行动同部署、同安排、同推进。坚持以“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为引领,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建设思路,着眼构建“立法推动—项目闭环管理—制度保障—技术扶植—理念转变”的长效工作模式,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全部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新建小区全面落实海绵化措施,老旧小区全面实施海绵化改造,基础设施全部按照海绵化标准建设,持续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建设。

    经过一边探索实践,一边总结经验,截至目前,谋划实施项目237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62个,开工率68%,天然水域面积无缩减,内涝积水区段基本消除,累计新增可透水面积42万平方米,雨水调蓄设施容积2.17万立方米,雨水管网42公里,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达40.64%,可实现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13.02万立方米。打造了活力公园、泾河大道童心园、龙隐多功能生态公园等一批精品工程和样板项目,为黄土高原河谷地区建设海绵城市探索出新路径。

    顺应期待提升群众幸福感

    金秋十月,城市里的每个角落都散发着迷人色彩。公园里,广场上,道路旁,校园里以及小区花园里,一个又一个“海绵体”正在发挥作用。它们既是美化环境的生态小景观,更是收集雨水、渗透雨水、净化雨水的重要设施。这些“海绵体”与生态、与景观、与自然融合为一体,让城市里的水更清了,绿更多了,也更宜居了。

    海绵城市是什么?对于这个概念,一年前,市民们大多闻所未闻。

    平凉地处陇东黄土高原丘陵河谷地区,多条沟道自塬上通入泾河,泾河作为母亲河东西向贯穿城区。自古以来,平凉城市建设就注重构建和谐城水关系,沿泾河两侧逐渐发展,形成了“一干多支,水城融合”的城市格局。

    虽然有较好的条件,但在长期的城市建设发展过程中,平凉在多项涉水方面仍显薄弱。一是部分泾河干流及部分支沟的防洪标准不满足要求,部分雨水管道排水能力不足,在暴雨时易形成内涝积水隐患。二是水资源匮乏,存在资源型、工程型缺水问题,未能形成分质供水体系,存在地下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问题。三是河道生态保护不足,平凉的河道治理经历了地质灾害防治阶段、水环境治理阶段,虽然总体成效突出,但河道护岸基本均采用硬化的形式,导致生态性不足、景观效果差等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盯住一个方面,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去考虑,全盘去谋划,统筹去解决。”市上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解决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平凉市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可以说是国家给予平凉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也是给予西部湿陷性黄土地区生态环境治理和固沟保塬护城的重大政策支持,因为,平凉的水问题归根到底关乎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

    一年后,“海绵城市”已然成为平凉市民家喻户晓的理念和生活体验。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中小降雨时,能够就地就近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地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让城市成为一个更宜居、更健康的地方。”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服务中心主任王云波参与了中心城区多个海绵城市项目建设,他说,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重要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可以解决当前城市内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水资源短缺等突出问题,有利于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还可以带来综合生态环境效益。比如,通过城市植被、湿地、坑塘、溪流的保存和修复,增加城市“蓝”“绿”空间,改善人居环境,为城市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性和机遇。

    海绵城市建设中,我市将其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泾河河道淤积、防洪能力不足、水生态环境薄弱、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平凉从构建城市生态格局出发,在该项目建设中,对受到破坏的水生态进行生态恢复和修复,让城市水系等“海绵体”发挥功能,进一步提升平凉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构建了河畅水清、岸绿水美、开放共享的生态格局。

    将海绵城市建设融入城市更新行动中,推动城市更具韵味、更有品质、更加宜居。天馨南路、天通路、丰收路、新科路、天塬路等多条城市道路升级改造,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的打造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充分发挥。崆峒大道中段、崆峒大道西段、柳湖公园北面等积水点及积水隐患点得到有效治理,增强城市应对风险的“弹性”和“韧性”。平凉职业技术学院、新河湾B区、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兼顾源头减排和雨水利用,“自然、生态、绿色治水”的美好图景正在加速实现。

    将海绵城市与固沟保塬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在海绵化建设改造中,对一些危险的山体、塬面进行削坡处理,并选用本地适生的树种进行绿化。与此同时,在城市周边沟道修筑拦蓄坝,种植防护林,建设生态湿地,达到“固沟保塬、护城治河”目的。目前,平凉市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了中心城区山水林田湖草塬系统治理和城区面山护沟保塬综合治理示范工程。

    将海绵城市与绿材产业链相结合,全力培育海绵产业,建成新世纪建材公司年产100万平方米海绵城市产品生产线,引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专家技术团队成立中建研新世纪建材研究院,研发的PC透水砖等8项海绵城市产品,获得质量管理体系、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从小区建设到水系治理、从城市主干路到街头巷尾、从新建小区建设到老旧小区改造,我市都把“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和生态措施融入海绵城市建设全过程,海绵城市建设的“杰作”隐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当人们走在“海绵路面”上,这个城市的幸福感在脚下不断延伸。

    高位推动打造特色鲜明的三大示范模式

    城市有弹性、会“呼吸”,是适应新时代城市转型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方式。今年8-9月,我市先后多次邀请了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导专家库内专家来平开展海绵城市技术交流,为平凉海绵城市建设“把脉开方”。

    “作为示范城市,要立足本地条件和城市特色,创新和实践工作模式,努力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平凉经验。”专家们表示。

    实事上,自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平凉市就立足示范城市建设、聚焦全域推广,科学规划建设海绵城市,力争实现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特别是立足蓝绿空间格局、山水城塬自然本底,谋划打造三大示范,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海绵城市的建设路径。

    探索黄土高原河谷地区防洪排涝系统治理示范。以中心城区“两塬夹一川”的地形地貌为基础,构建“泾河为干、多沟汇流”的防洪排涝通道体系,中心城区达到5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打造超标雨水、过境洪水、境内山洪协同防治体系。利用龙隐生态公园、东湖公园等城市绿色节点,连点成面,形成防洪排涝调蓄空间;构建“八沟一河”、城市主干道、绿地系统、调蓄系统、管网系统相结合的“南北为主、东西为辅”大排涝系统,提高我市洪涝灾害应对能力。同时,对城市雨水管网进行提标改造和病害修复,有效解决城市内涝、积水、倒灌等情况,切实提升了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探索西北水资源缺乏地区雨水资源化利用示范。探索建立“目标-设施-运行-评估”雨水资源化利用动态管理模式,结合天然调蓄水体、市政集中调蓄设施、地块分散调蓄设施共同构建雨水收集-净化-利用系统。在合理布局雨水调蓄利用设施的基础上,建立动态管理数据库、运行监督管理台账,对设施使用、维护等情况进行日常跟踪管理,确保高效运行。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有效节约地下水资源,将更优质的水资源优先保障居民生活。

    探索黄土高原小流域水生态修复示范。以鸭儿沟、水桥沟等沟道综合治理为核心,塬上、塬下、流域共同推进,探索“上游固沟、下游增绿”的小流域生态修复技术路线,对上游实施生态修复、拦沙固沟工程,下游实施地块源头减排、管网截污、河道生态修复工程,有效增强小流域生态韧性。计划在示范期末实现生态修复38万平方米,打造泾河生态廊道9.25公里。通过对这些河道的改造建设,将贯穿城区的水泥河道,变成绿色生态河道,将平凉市建成山青水秀,岸绿景美的宜居城市。

    同时,构建“9+3”特色指标体系。结合平凉本地特色,构建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控制率、内涝积水区段消除率、天然水域面积比例、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雨水收集和利用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处理厂进水BOD平均浓度、黑臭水体消除比例9项考核指标,及生态岸线比例、雨水下渗量和合流制溢流频率3项特色指标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提高河道的生态性,营造更优美的景观环境;增加雨水下渗量,回补地下水;减少合流制溢流频率,有效的减少入河污染,改善河道水质,使泾河水更清、景更美。

    为了从全局层面系统性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我市坚持高位推动,建立“1+6+2”管理与技术协同架构,成立一个领导小组,下设六个平行工作组,构建“服务中心+咨询团队”双技术保障体系。成立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领导小组,下设以不同部门牵头负责的“一办五组”,坚持把海绵城市要求落实到规划设计、工作方案和制度建设中。

    形成“平凉标准”突出平凉特色

    近日,《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条例》出台。平凉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管控、建设管理、运营维护及监督保障等方面“平凉经验”上升至法律层面予以固化。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我市还颁布《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中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建设考核管理办法》《运行维护管理办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办法》等5项管理办法。制定海绵城市项目建设、督查考核、竣工验收、运行维护、投融资等细则文件60余项,逐步形成“全方位保障、全过程覆盖、全流程监管、全要素支撑、全社会参与”的五大推进机制。

    透水人行步道、下沉绿地、植草沟净化……通过海绵化升级改造,小区内外环境焕然一新,崆峒区铁路小区居民的幸福感满满。

    我市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上始终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期待的项目优先安排实施,确保项目建设更加符合实际需求、针对片区要求、解决突出问题。通过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全面突出“平凉特色”——结合平凉各片区发展侧重、蓝绿空间格局和水源地等生态敏感要素分布,将重点打造平凉西、中、东三个海绵功能分区。

    西部结合三个水源地的保护,建设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区。坚持保护优先、强化管控、限制开发、分类施策的原则,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主要以雨水下渗、积蓄为重点,推进崆峒古镇、广成大酒店等文旅项目,打造龙隐多功能蓄渗生态公园、博物馆片区雨水调蓄利用、崆峒大道改造等骨干项目,筑牢西部水源涵养安全屏障,实现水资源涵养和水生态保护,实现自然做功,以水润城。

    中部结合城市更新行动和河道流域治理,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及小流域治理区。坚持系统推进、提升品质、严把质量的原则,实施机关、学校、社区和老旧小区等建筑与小区海绵化建设与改造,并对道路、广场、公园绿地进行排水管网进行排查与修复。实施泾河干流综合治理及鸭儿沟、甘沟、水桥沟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提高城市洪涝灾害应对能力,全面修复小流域生态功能;开展南山公园、柳湖公园、活力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园绿地类项目海绵化建设,及泾河大道、崆峒大道海绵化改造项目,形成南北向及东西向生态廊道。通过一系列海绵城市项目的实施,打造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切实提高居民的居住品质。

    东部针对原有的合流制溢流污染等问题,建设水环境及水生态保护区,打造甘肃医学院、平凉职业技术学院、陕师大附中等校园海绵化改造项目和体育运动公园、东湖公园等重点项目,结合雨污合流调蓄池智慧化联动运维项目,达到径流污染削减及合流制溢流污染防治目标,提升城区整体水环境及水生态水平。

    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和地质特征,打造36个典型项目,探索形成居住社区海绵城市景观融合“微改造”、大坡度道路径流控制“微改造”、生物滞留设施截污入渗等技术路径。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平凉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我们将在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示范模式、亮点项目打造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路径更加科学合理,实施效果更加符合规划预期和平凉实际,蹚出一条有特色、易推广、可复制的海绵城市建设平凉经验,为黄土高原河谷地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可参考、可复制的建设模式。”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平凉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徐祖信院士:现阶段我国城市河道污染主要问
四川广安:水环境质量3个100%从何而来
新疆着力破解水资源制约瓶颈
常德:暴雨中井盖涌水市海绵中心30分钟妥
张家界调度全面做好全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秦皇岛经开区持续推进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建设
烟台4处水塘水库集中改造海绵示范项目月底
2024年北京水生态“体检报告”出炉:河
北京排水集团:系统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
重庆“三江”干流4012个入河排污口整治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澳大利亚悉尼多个饮用水集水区检出“永久性
3全球最大环保展慕尼黑IFAT中国系列子展
42024中国环博会深圳展 IE expo
5六大主题分会聚焦水利行业热点,尽在9月4
6AI模型揭露美国地下水污染:超7100万
7突破性过滤技术问世,可清除水中多种持久性
8英国推出严厉措施阻止水污染
9IE expo China 2025第二
102024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与方法学术会议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