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热心市民纷纷通过网上发帖、致电等方式,为做好济南“水”文章建言献策:一方面通过科学治水消除水涝灾害;一方面合理利用泉水,彰显泉城特色。
热心网友“李解”连续3次在舜网发帖,积极为《政府工作报告》出谋划策。“李解”说,据气象资料记载,济南雨季最大单日降水量在160毫米左右,而我国南方不少地区最大单日降水量在200至300毫米,但人家没怎么样,我们却容易被淹。这与济南的地理环境有直接关系。济南地形是东西长,南北窄,地势南高北低。最北面是地上悬河——— 黄河。只要下雨,全市几乎所有的雨水都排入小清河。“李解”认为,应跳出防汛谋防汛,科学治水,把城市防汛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黄河的防汛抗旱等工作结合起来,并提出如下建议:
开河。在经十路与二环南路之间,选择适当位置开辟一条与小清河相对应的人工河道。东西方向分别与章丘、长清境内的水库或湖泊相连。
这样,在降雨过程中,南部山区形成的山洪,不再穿越市区河道流入小清河,而直接流入这条河。通过它流入章丘、长清的水库或湖泊等洪水滞蓄场所,从而大大减轻小清河的压力,达到泄洪目的。
疏渠。强化雨水收集和排涝工程设施建设,并继续加大对大柳行河、兴济河、全福河、腊山河等河道水渠进行防洪截污等综合整治,拓宽改造河道,实施清淤除障,解决卡口瓶颈,确保洪水及时外排。同时,对上述人工河道以北的部分地区实施雨水管网改造,使这些地区的积水可以通过排水沟流入河道,从而有效解决排涝问题。
引水。近期目标是:在修建该人工河道的同时,设置相应的水闸,通过水闸使小清河水通过腊山河、兴济河、大柳行河、全福河等注入此人工河道,同时也让玉符河与此河相连,从而保证济南周边的水系循环起来。干旱时,可通过玉符河引入黄河水,通过小清河引入南水北调的长江水,再加上济南喷涌的泉水,可以彻底解决济南的“缺水”问题,保证城乡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同时也解决了章丘、长清两地的农田灌溉问题,为农民增产增收创造良好条件。中期目标是:在南水北调东线途经的平阴、长清的洼地地带,建设一个大型水库,实现多个水系的综合调度与调蓄利用。这样,一方面可以配合小浪底工程的“调水调沙”行动,引入水库的清水清除河道淤积,弥补黄河水“水少沙多、水沙不平衡”的不足,改造地上悬河,减少黄河河床不断上涨带来的威胁;另一方面可以为小清河的航运恢复以及与京杭运河的联航奠定水资源基础,进一步强化济南的交通枢纽优势。远期目标是:将平阴、长清的洼地地带新建的水库里的水引到南部山区,增加水库蓄水,同时对水库进行相关改造,进行供电与供水的联合开发。这样,既能调整济南的能源结构,改善空气质量,又能丰富南部山区的水源,满足“节水保泉”的需要。
添景。为包括小清河、人工河道在内的所有河道添加景色,使小清河、人工河道成为一对集“泄洪、排涝、灌溉、航运、休闲、旅游”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人工姊妹河。一是开通护城河到兴济河、腊山河、大柳行河、全福河、大辛河等河道,增加泉水的利用率,实现泉水“先观后用”的泉水氛围;二是对市区所有河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突出节点景观建设,栽植市树——— 柳树,种植市花——— 荷花,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长廊”;三是沿着河岸分散设置多处游艇码头,开展以电瓶船和游船为主的租赁业务,实行水陆联运。既提升济南的整体形象,又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还会大大加速济南的“泉水申遗”进程。“李解”建议,在实施前,邀请有关专家、学者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深入分析论证,参考和研究修建济南市人防工程和地铁的有关资料,防止对泉水喷涌造成负面影响;实施过程中,与周边修建铁路等需要大量回填土的单位联系,达成相关协议,由济南市指定位置、免费供土,由相关单位负责挖掘和运输,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实现共赢的目的。
市民罗先生致电12345市民服务热线说,济南以泉水而闻名,但目前只能到公园才能品尝到泉水,希望相关部门采取措施,把每天喷涌出来的泉水引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居民喝到泉水,真正体现泉城特色。
市民傅先生希望利用好泉水,增设泉城居民取水点。具体方案是:在黑虎泉的周边增设取水点,不要都集中在黑虎泉南边的一个取水点上,还有五龙潭、趵突泉、琵琶泉也都应该增设取水点。另外,建议济南泉水水系循环不要只限制在从护城河进入小清河,多在城市内循环几圈,以体现济南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