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备受瞩目的网红地标“凌波门栈桥”于近日正式开放,105公里世界级东湖绿道至此画圆。凌波门前人声鼎沸,碧绿的湖水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吸引不少市民游客驻足拍照。千里绿道蔓延城中,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生态。伫立回首,水清岸绿、江豚逐浪……一幅幅人水和谐生态画卷正在荆楚大地上演。
近年来,湖北围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目标定位,推进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美丽湖北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数据显示,经过持续努力,长江、汉江干流及丹江口库区水质稳定在优。今年1月—5月,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3.2%,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无劣Ⅴ类断面。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打开发展新格局
万里长江,波涛荡漾。湖北坐拥1062公里的最长长江岸线,肩负着“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治水至关重要。2023年初,湖北省出台第一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立足湖北实际,将全省划分为长江、汉江、清江3个一级流域和16个二级流域片区。在此基础上,同年5月,湖北又部署开展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以小流域为单元,进一步细化用地分类,明确安全管控底线。
带水河位于恩施州龙凤镇境内,是全省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带水河小流域针对山区生态脆弱问题和特色资源,大力发展“猪—沼—果”生态循环种养、庭院“小经济”,推进农旅、文旅、硒旅深度融合,紧扣富硒、有机,大力发展茶叶、小水果等特色产业,2023年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63万元,同比增长8.2%。经过治理,带水河小流域上游水质稳定在Ⅱ类,中下游水质由Ⅲ—Ⅳ类提升为Ⅲ类。2024年,恩施州带水河的治理经验作为打造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板,入选《美丽中国在行动2024》美丽河湖建设实践典型案例。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成为治理关键
深入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也没有完美的“绝对答案”,因时因地制宜、分类分区施策才是治理关键。
守牢水源区水环境安全底线一直是湖北省重大政治责任。近年来,丹江口市坚持系统施策、综合治理、全员参与,为持续增强守水护水能力,丹江口市专门租用卫星全天候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搭建卫星遥感水质监测、环库岸线监控、防入侵监控等八大“智管系统”,对水库水质实施“空天地水”多维度、全天候实时智慧监管。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
黄柏河为长江一级支流,是宜昌重要水源地,流域内有亚洲最大单体磷矿床。宜昌突出“治水先治矿”,推行“矿业整治—综合治污—绿色发展”治理模式,同时,在黄柏河治理中构建了由河长制、联席会议制度、综合执法制度共同组成的黄柏河流域保护工作管理体制,探索出了以“地方立法、综合执法、生态补偿、系统治理、智慧监管”为特色的黄柏河综合治理经验。2022年,黄柏河东支流域Ⅱ类水质达标率为98.21%,较2018年上升16.78%。
精准发力打好治水“组合拳”
早谋划系统部署。2017年1月,湖北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河湖长制的实施意见》,针对“千湖之省”省情水情,在全国率先统筹“河长制+湖长制”,实行“河湖长制”;连续6年实施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十大提质增效行动,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保持在90%以上,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
跨区域执法联动。今年1月底,湖北省组建了省生态环境流域治理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协调跨流域跨地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流域执法力量。此外,为强化重点流域综合治理,鄂州市、武汉市、黄石市、咸宁市四市联合签订《梁子湖流域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框架协议》,携手呵护“一湖碧水”。
多举措共治水污染。湖北省深入推进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积极推动跨省协同,与湖南、江西完成长江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2023年度补偿资金结算,推进重庆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实施“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奖惩和生态补偿机制”,不久前,武汉将610万元生态补偿资金交给上游水质优于目标要求的孝感市,这在武汉市都市圈已不是首次。
当下有为,未来可期。眼下,湖北正加快推进《关于全面推进美丽湖北的实施意见》和《美丽湖北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的出台,将锚定构建全国流域综合治理样板区,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湖北,奋力绘就人水和谐生态画卷。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