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绵化改造后的马跑泉公园。
7月的甘肃省天水市阴雨连绵,站在马跑泉公园这一历史低洼地区的湖边,天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孙建东的脸上却多了几分从容。
以海绵城市建设为契机,天水市对马跑泉公园实施了海绵化改造项目,“曾经令我们头疼的雨水变成了湖水,既补充湖体水量,又降低了内涝风险。”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天水市今年已降过3场暴雨,最大降雨量达10小时内54.4mm,依托海绵城市建设,市区内并未出现内涝情况。
海绵设施齐发力,让公园之水“从天而来”
漫步公园,脚下的道路经透水铺装改造后焕然一新,两旁种植的成片鸢尾形成了雨水花园,溢流井也将身形隐藏其中。
“马跑泉之名始于唐代,历史悠久,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在不改变公园整体风貌和景观格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设置了这些海绵设施,实现景观和生态功能的双赢。”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项目总工罗春彬说。
由于低于周边小区道路3—5米,地势低洼成为了缓解马跑泉公园内涝问题的“痛点”。对此,公园将甘泉南路等新建道路约103公顷汇水分区的雨水引至公园湖体,经低影响开发(LID)海绵设施净化后再导排至公园西北角前端预处理设施进一步净化,替代地下水补水,补充湖体水量。
“针对公园地势情况,我们将湖体常水位降低0.3米运行,增加1万方湖体调蓄容积,达到削峰调蓄的目的,提高区域内涝防治标准。”罗春彬补充道。
不仅如此,根据天水市降雨年际变化较大、降雨时间分布不均、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等气候特点,该项目结合同期实施的天水市城区再生水回用工程,将天水市污水处理厂秦州分厂生产的再生水引入湖体,作为湖体第二补水水源,并新建回用水管道系统从湖体取水,用于公园自身及周边约4.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浇洒绿地、冲洗路面等市政杂用,提高了雨水和再生水利用率。
“通过项目建设,马跑泉公园片区每年可实现雨水资源回用约4.4万立方米,再生水回用约70万立方米,实现了雨水留下来资源化利用,不足部分由再生水补充的耦合利用体系。”孙建东介绍。
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天水样板”
马跑泉公园只是天水市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缩影。不同片区根据地理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了海绵化改造项目:弘文园片区通过建设生态塘和调蓄池收集净化上游40.2公顷地表雨水,雨季优先利用天然雨水,旱季或雨水不足时以再生水补充,处理后作为岷山片区城市杂用水使用,构建了“雨水+再生水耦合”的可持续水源系统;麦积区慕滩等地建设引流渠和配水渠,将周边山体雨水引入水源地,利用生物滞留设施降低雨水面源污染,利用拦沙坎和沉砂池去除雨水泥沙,净化后的雨水回补地下水,实现了涵养地下水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通过雨水资源化利用,提供了非常规水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安全韧性。
不仅如此,针对防洪排涝能力,天水市打造多层次城市排水系统,先后实施雨污分流排洪渠改造46条53.26公里,综合治理沟道10条,新建雨水管网68.09公里、污水管网143.67公里,降低污水处理负荷;采取排水管网改造、老旧管道修复、雨水管道清淤扩容、水泵强排等措施,消除易涝点;围绕城市排水防涝能力建设,排查更新城区排水管网3212.68公里,制作管线图1208幅,并同步搭建可视化地下管线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城市应急防灾能力。
“去年7月,市内也经历了多轮强降雨,单日最大降雨量超过100毫米,依靠城区排水系统的高效运行,已完成改造的区域没有发生内涝灾害;今年完成改造的区域已经历三场暴雨检验,也没有发生内涝灾害。”天水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陈海说道。
防洪排涝能力提升,城区人居环境改善,“会呼吸”的海绵城市不断给天水市居民带来幸福感。下一步,天水市将继续统筹生态宜居与安全韧性,坚持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全过程,扎实做好城市水环境改善、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生态功能修复等工作,努力打造海绵城市建设的“天水样板”。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