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中市生态环境局历时一年时间在全市开展的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和分区评价工作成果通过专家评审,为汉中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的划定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管控体系的构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精心制定实施方案。市环境监测中心站依据《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陕西省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技术指南》等技术规范,结合全市实际,精心组织编制了《汉中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及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项目实施方案》,全口径确定各类调查对象,细化完善了技术路线、工作内容、成果目标和保障措施,组建了工作专班和技术团队,加强对调查评估工作的组织领导。
全方位完善基础资料。市生态环境局协调自然资源、水利、气象等部门,多方收集水利普查、水资源调查、水文地质勘察、降水观测等历史资料,并积极对接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成果,充实和完善地下水基础资料数据库,为开展模型计算、地下水现状评估奠定了坚实基础。
全口径开展“双源”调查。按照《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相关技术要求,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抽调业务骨干分成8个小组,对城市集中式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地、土壤和地下水重点监管单位、重点矿山开采区、涉重金属尾矿库、危废处置单位、生活垃圾填埋场、加油站、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等调查对象开展了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和人员访谈等工作,更新了“双源”清单及数据库,为调查对象的污染筛查以及详细制定采样方案获取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全区域开展现场核查。在编制《汉中市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估及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分布点采样方案》的基础上,市生态环境局、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邀请省、市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结合补充调查、现场核查等情况,对方案进行了反复论证。为确保核查工作顺利进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各县区环境监测站的联动配合下,组成了30多人的核查队伍,分组、分片区、分批次深入全市乡镇村组,对1300多个点位进行了全覆盖大排查,对是否满足监测条件、是否具备建井条件等进行了现场核实,形成了最终的布点监测方案。
高质量建设监测点位。为支撑地下水调查评估工作,市、县生态环境部门加大政策宣贯,协调镇村、工矿企业和住户,配合完成了260多眼新建地下水环境监测井的建设。同时严格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统一新建井建设标准,规范设置标识牌和保护设施。特别是克服施工困难,以最小的钻探工作量在历史上无地下水监测井的宁强、略阳等山区县垃圾填埋场建成了地下水监测井,打破了监测井干孔历史,为后期生活垃圾填埋场监督性监测和日常监管提供了基础保障。
严标准开展环境监测。为保障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筹集专项资金,购置了地下水水位计、手持定位终端、地下水采样器(洗井、采样、分析)、地下水监测等专门设备,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了水文地质调查方面的技术培训,同步推进地下水监测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在现场采样、样品流转、样品制备和样品分析等环节强化质控措施,对问题数据及时进行复测比对,确保监测结果客观、真实、准确的反映地下水环境现状。
科学编制成果报告。在收集资料、现场调查、采样分析的同时,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技术团队定期开展结果会商,同步推进成果报告编制,充分运用计算机软件模型,开展地下水污染源荷载评估、脆弱性评估、质量现状评估和资源价值评估等工作,在征求各相关领域专家意见,借鉴外省市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反复修改完善,最终形成《汉中市地下水环境状况初步调查评价报告》《汉中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区划定报告》等成果文件,为下一步统筹考虑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产业布局和污染源特点,针对不同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域制定差别化管理措施,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全面建成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来源:陕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