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紧盯群众反映强烈的城市内涝易发多发等突出问题,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城市内涝治理工作,让城市既有“面子”也有“里子”。2018年以来,全市共完成72条道路雨污分流和248个易涝点整治,2021~2023年连续3年获评城市体检全国样本城市。
完善机制,健全城市防汛体系。健全防汛监管体制。通过日常巡查、管网检测、城市体检、市民反映等渠道,对城区问题管网、易涝点开展全方位动态排查,明确点位,分析原因,“一点一策”进行治理提升,确保全面覆盖、心中有数。健全应急处置机制。整合城市防汛人员、设备、工具、车辆等资源,组建专业化防汛应急队伍,规范城市防汛4级响应工作流程,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建立指挥靠前、协调联动、快捷高效的城市防汛应急机制。健全防汛点责任人制度。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严格落实网格包保责任,做到定点、定人、定车辆、定设备,确保“防汛点责任人吹哨、部门报到”,打通城市防汛排涝责任“最后一米”。
综合施策,提升城市防涝能力。实施易涝点整治。精准改造治理易涝点“中梗阻”,市城区1017公里排水管网委托第三方公司专业化运营管理,常态化开展易涝点评估维护、雨水管网清淤等。实施“海绵城市”建设。结合城市内涝治理、城市更新,推进黑臭水体、水系公园、老旧小区等“海绵化”改造,建成陵西湖、龙凤新河公园等海绵项目,建成区39%的面积实现海绵建设,城市吸水、蓄水、渗水、净水能力持续提升。实施“韧性城市”治理。城区主干道全部实现雨污分流,实施宋汤河、凤尾沟等工程项目,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比例连续7年居全省第1位,城市生命线一期安全工程建成运行,二期工程加快实施,实现源头减排、管网排放、蓄排并举、超标应急。
数据赋能,创新城市防涝模式。建设城市防汛指挥平台。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科技手段,通过视频监控、管网监测、即时通讯、智能终端,实时观测城区各个点位雨情,打造城市防汛“中枢”,实现精准监测、智能预警、统一调度。建设汛情信息平台。整合市主城区易涝点、河道、隧道、路段等重点监控位置信息,实现城市防汛工作智能调度、汛情问题快速处置。建设智能监控平台。依托数字城管视频监控平台、城市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管平台和积水监测预警平台,实时掌握道路、易涝点等水位数据,实现风险提前预判、自动预警,让城市更加安全、宜居、智慧。
来源: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