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政策 >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关于印发《上海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4/9/12 9:25:57
    关于印发《上海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方案》的通知

    沪水务〔2024〕350号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各区水务局(海洋局),局属相关单位、局机关相关处室,城投集团、城投水务集团:

    《上海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方案》已经2024年7月30日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

    特此通知。

    上海市水务局

    2024年8月13日

    上海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方案

    为提升城市安全韧性,根据《本市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市委市政府关于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工作要求,以增大调蓄空间、提高蓄滞能力为目标,蓝绿灰管多措并举,落实水务各项工作,加强水务设施建设以及水务设施、海绵设施融合,助力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推进水务设施与海绵设施融合,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统筹城市防洪和内涝治理,以缓解城市内涝为重点,兼顾削减雨水径流污染,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实现水安全韧性增强、水环境质量提升、水生态系统健康、水资源利用高效的目标。

    到2025年底,完成水务“十四五”各项任务,助推本市建成区4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到2030年底,完成水务“十五五”各项任务,助推本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目标。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体系

    1.强化规划管控

    (1)结合编制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雨水调蓄空间,在详细规划中明确各类地块雨水调蓄能力。(责任单位:规划处、水务规划院、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编制水务行业专项规划时,衔接落实各级海绵城市规划和片区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相关核心指标和要求。(责任单位:规划处、水务规划院、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完善技术体系

    (1)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标准图集、竣工验收标准等的修订工作。结合已发布施行的《雨水调蓄设施技术标准》,强化源头减排设施建设,落实雨水调蓄能力建设要求、实施路径和考核机制等,并将相关指标有机地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责任单位:科信处、规划处、水务规划院)

    (2)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模型,编制并发布上海市长历时降雨雨型、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责任单位:科信处、防御处、水务规划院、排水事务中心、水文总站、防御技术中心)

    (二)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3.建设超大城市森林体系

    在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城区森林群落、新城绿环和防护林建设中,通过优化河湖、林地竖向设计,推进林水复合建设,拓展雨水滞蓄行泄空间,提升雨水净化能力。(责任单位: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4.修复河湖海岸湿地空间

    在河道蓝线内,结合河道整治等水利专项工作,加强林水复合,提升洪涝滞蓄和河水净化能力。(责任单位: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5.建立完善城乡公园体系

    结合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按照“功能复合、集约节约”的原则,推进“公园调蓄池”建设。按照建设标准,提升城镇公园的雨水调蓄能力,满足公园自身防汛提标需求,因地制宜提升周边地区防汛安全。推广和平公园等平急两用调蓄设施建设理念,提升城市韧性。(责任单位:规划处、防御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6.打造蓝绿融合生态廊道

    在推进滨水沿路生态廊道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拓展雨水滞蓄空间;在高速公路、主干道路等两侧生态林带,加强林水复合,提升道路地表径流、洪涝等滞蓄行泄和净化能力。(责任单位: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三)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河湖系统

    7.提升流域洪潮防御能力

    加快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等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新川沙河泵闸枢纽工程和苏州河西闸工程。实施黄浦江干支流堤防加高加固工程。深化黄浦江河口建闸前期研究,持续提升黄浦江抗风险能力。推进主海塘达标建设,提升海塘防御风暴潮能力。(责任单位:计财处、建管处、运管处、堤防建设运行中心、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8.提升河湖水系除涝能力

    系统推进河网和泵闸建设,实施骨干河湖综合整治工程,提高河道行泄洪涝水能力;推进水利片外围水(泵)闸建设;达标改造低洼圩区,提高低洼圩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完善圩区、水利片和相邻水利片之间的联排联调及互济体系,建立健全城区河网、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责任单位:水利处、建管处、防御处、河长处、水利事务中心、堤防建设运行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9.推进河湖水系生态治理

    以街镇为单元,重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集中连片开展河道水系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城市水体生态岸线覆盖率。结合新城绿环、全域土地整治等河湖治理项目,增加调蓄空间。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深度融合。(责任单位: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四)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10.推进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建设

    结合城市更新、道路改造等工程,对低标准雨水管渠进行改造。推进大名等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建设,增强城市排水韧性。通过泵站、管道、绿色调蓄、移动泵车及应急调蓄等各类提标项目,全市城镇25%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开展易涝积水点消除专项行动。细化应急处置程序,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四级预警体系、四级响应机制。严格落实排水防涝设施日常巡查制度,加大排水管道检测与修复力度,建立督办、考核和通报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指导与监管考核。(责任单位:防御处、建管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11.推进初期雨水调蓄设施建设

    推进初期雨水调蓄池和泵站截流设施建设,建成天山等污水处理厂初雨调蓄工程,推进后续提标工程。建设龙华排水调蓄工程和一批水环境敏感排水泵站初雨调蓄池。(责任单位:河长处、建管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12.推进排水设施提质增效

    持续开展排水管道周期性检测及维修改造工作,实现分流制强排地区雨水主管满管率低于50%。推进雨水连管和雨水口更新改造,提高截污和雨水收集能力。挖潜现状泵站效能,开展泵站更新维护工作。持续开展雨污混接整治。完善排水设施监测网络,加强排水设施运维监管,逐步提高“厂站网河”一体化运行调度能力,更好发挥存量设施效能。(责任单位: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13.推进资源化利用

    完善城市绿色雨水生态基础设施功能,推广小型雨水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系统,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责任单位:水资源处、供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五)全域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

    14.推进海绵型地块建设

    在住宅小区、商业、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广场、工业等新改扩建项目中,提出复合雨水调蓄设施功能的要求。强排区域的新建、改建地块开发项目应按照《雨水调蓄设施技术标准》同步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雨污混接改造和雨污分流等工作中,要求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统筹解决积水内涝,源头提高地块内部雨水排水标准,实现人居环境提升。(责任单位:规划处、河长处、防御处、排水事务中心)

    15.推进海绵型市政设施建设

    (1)新建水厂、污水处理厂、供排水泵站等水务基础设施时,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既有水务基础设施应结合设施大中修等,推进海绵化改造。(责任单位:计财处、建管处、防御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2)在新建道路、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提出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时,配合海绵化改造的推进,因地制宜提出多功能调蓄设施建设要求,减少市政排水系统压力以及初期雨水污染。(责任单位:规划处、防御处、河长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6.加强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五个新城、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区、南大地区、吴淞创新城、北外滩地区、桃浦智创城等重点区域,推进落实蓝绿融合、林水复合,拓展雨水滞蓄空间,加强河湖生态修复,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责任单位:水利处、水资源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能力

    17.加强项目立项管控

    建设项目在立项、可行性研究或核准、备案、初步设计等阶段征询水务意见时,明确雨水调蓄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责任单位:规划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8.加强规划条件管控

    在地块土地出让前的意见征询环节,将海绵城市、绿色调蓄设施建设内容和相关指标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城市更新类项目征询水务意见时,明确绿色调蓄设施建设要求。(责任单位:规划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9.加强设计质量管控

    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环节,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审查范围,并明确水务行业海绵城市建设审查要点和审查管理细则。(责任单位:规划处)

    20.加强项目施工管理

    按要求出台水务行业海绵城市建设竣工验收操作细则,在水务工程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严格按图施工,落实场地竖向设计等要求,提高地块排水标准,控制水土流失。(责任单位:水务安质监站、建管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1.加强项目运营维护

    海绵城市设施运维主体为水务部门的,应配备专业队伍做好日常维护,并定期对设施进行监测评估。(责任单位: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2.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加强与水务相关信息系统联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信息报送、进度跟踪、运营成效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信息共享,支持海绵城市信息平台建设。(责任单位:科信处、排水事务中心、防御技术中心)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根据本方案的职责分工,推进落实海绵城市建设各项工作。加强部门协同,在地块开发、公园绿地、道路等工程建设中,多部门协同推进地块调蓄能力提升。(责任单位:各相关责任部门)

    (二)加强计划管控

    加大对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力度,纳入重点工作考核,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建设任务全面完成。(责任单位:各相关责任部门)

    (三)加强资金保障

    会同市财政局、各区政府,落实各类水务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水务工程持续推进。(责任单位:计财处)

    附表

    上海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水务实施方案重点任务分工表


序号

任务类型

任务目标

文件要求

任务措施

完成时间

责任单位

1

完善海绵城市规划技术体系

强化规划管控

结合编制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布局雨水调蓄空间,在详细规划中明确各类地块雨水调蓄能力。

配合市规划资源局完成各项任务。

持续推进

规划处、水务规划院、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编制水务行业专项规划时,衔接落实各级海绵城市规划和片区海绵城市系统方案的相关核心指标和要求。

在水务各专项规划中落实。

持续推进

规划处、水务规划院、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

完善技术体系

参与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标准图集、竣工验收标准等的修订工作。结合已发布施行的《雨水调蓄设施技术标准》,强化源头减排设施建设,落实雨水调蓄能力建设要求、实施路径和考核机制等,并将相关指标有机地融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配合市住建委,根据局标准化工作规定和市工程建设规范有关规定,配合完成《装配式竖井工程技术标准》等标准的制定。

2025年12月

科信处、规划处、水务规划院

配合市住建委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持续推进

完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模型,编制并发布上海市长历时降雨雨型、城市积水内涝风险地图。

完善中心城区石洞口、竹园、白龙港排水模型,持续做好模型数据维护工作。加强《排水系统数学模型构建及应用标准》宣传。结合地标《暴雨强度公式与设计雨型标准》适时开展全市 24h降雨雨强和雨型分布的研究。通过对近年历史数据梳理分析,绘制上海典型历史积水内涝点位分布图;完善城区动态洪水风险图分析模型,进一步完善内涝积水风险提示发布机制,完善和优化内涝积水发布的工作流程,及时发布积水内涝预报。

2025年12月

科信处、防御处、水务规划院、排水事务中心、水文总站、防御技术中心

3

加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

建设超大城市森林体系

在环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城区森林群落、新城绿环和防护林建设中,通过优化河湖、林地竖向设计,推进林水复合建设,拓展雨水滞蓄行泄空间,提升雨水净化能力。

印发《上海市河湖治理林水复合建设技术导则》。

 

后续持续推进林水复合相关工作。

2024年12月

 

 

持续推进

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4

修复河湖海岸湿地空间

在河道蓝线内,结合河道整治等水利专项工作,加强林水复合,提升洪涝滞蓄和河水净化能力。

5

建立完善城乡公园体系

结合上海公园城市建设,按照“功能复合、集约节约”的原则,推进“公园调蓄池”建设。按照建设标准,提升城镇公园的雨水调蓄能力,满足公园自身防汛提标需求,因地制宜提升周边地区防汛安全。推广和平公园等平急两用调蓄设施建设理念,提升城市韧性。

推进宝山淞南、临港星空之境、虹口鲁迅、普陀长风、浦东张衡等公园调蓄设施建设。

 

 

后续会同市绿化市容局持续推进建设工作。

宝山淞南、临港星空之境、虹口鲁迅公园2025年12月;普陀长风公园2026年6月;浦东张衡公园2027年6月

持续推进

规划处、防御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6

打造蓝绿融合生态廊道

在推进滨水沿路生态廊道建设工作中,因地制宜拓展雨水滞蓄空间;在高速公路、主干道路等两侧生态林带,加强林水复合,提升道路地表径流、洪涝等滞蓄行泄和净化能力。

印发《上海市河湖治理林水复合建设技术导则》。

 

后续持续推进林水复合相关工作。

2024年12月

 

 

持续推进

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7

构建韧性安全城市河湖系统

提升流域洪潮防御能力

加快吴淞江工程(上海段)等流域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完成新川沙泵闸枢纽工程和苏州河西闸工程。实施黄浦江干支流堤防加高加固工程。深化黄浦江河口建闸前期研究,持续提升黄浦江抗风险能力。推进主海塘达标建设,提升海塘防御风暴潮能力。

推进主海塘达标建设。

 

完成苏州河西闸工程建设。

 

完成新川沙泵闸枢纽工程和苏州河西闸工程。

 

 

推进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二期)开工。

主海塘达标建设2025年12月

苏州河西闸工程2024年12月

吴淞江工程新川沙河泵闸枢纽工程2025年12月

 

黄浦江中上游堤防防洪能力提升工程(二期)2024年12月

计财处、建管处、运管处、堤防建设运行中心、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8

提升河湖水系除涝能力

系统推进河网和泵闸建设,实施骨干河湖综合整治工程,提高河道行泄洪涝水能力;推进水利片外围水(泵)闸建设;达标改造低洼圩区,提高低洼圩区抵御洪涝灾害能力。完善圩区、水利片和相邻水利片之间的联排联调及互济体系,建立健全城区河网、排水管网与周边江河湖海等“联排联调”运行管理模式。

基本建成崇明太平竖河(南大堤-盘船洪)、外环南河(陈村港-沪南公路)、嘉定区鸡鸣塘河道整治工程。

推进张泾河出海闸等20余座水利片外围水(泵)闸建设。

 

达标改造45个左右低洼圩区。

2024年12月

 

 

 

2025年12月

 

 

2025年12月

水利处、建管处、防御处、河长处、水利事务中心、堤防建设运行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9

推进河湖水系生态治理

以街镇为单元,重点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集中连片开展河道水系生态保护与治理,提升城市水体生态岸线覆盖率。结合新城绿环、全域土地整治等河湖治理项目,增加调蓄空间。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与水土保持工作深度融合。

建设涵盖五大新城、45个街镇的50个高品质生态清洁小流域。

2025年12月

水利处、水利事务中心、相关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0

完善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

推进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建设

结合城市更新、道路改造等工程,对低标准雨水管渠进行改造。推进大名等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建设,增强城市排水韧性。通过泵站、管道、绿色调蓄以及移动泵车、应急调蓄等各类提标项目,全市城镇25%面积达到3-5年一遇排水能力。开展易涝积水点消除专项行动。细化应急处置程序,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汛四级预警体系、四级响应机制。严格落实排水防涝设施日常巡查制度,加大排水管道检测与修复力度,建立督办、考核和通报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指导与监管考核。

推进大名等城镇雨水排水系统建设。

 

推进雨水排水系统及移动泵车、应急调蓄“三驾马车”提标项目。

 

严格落实排水防涝设施日常巡查制度,加大排水管道检测与修复力度,建立督办、考核和通报工作机制,加强技术指导与监管考核。

2025年12月

 

 

持续推进

 

 

 

持续推进

防御处、建管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11

推进初期雨水调蓄设施建设

推进初期雨水调蓄池和泵站截流设施建设,建成天山等污水处理厂初雨调蓄工程,推进后续提标工程。建设龙华排水调蓄工程和一批水环境敏感排水泵站初雨调蓄池。

开工建设一批初雨调蓄设施项目。

 

建成天山等中心城污水厂初雨调蓄池建设。

 

推进龙华排水调蓄工程开工。

2024年12月

 

 

2025年12月

 

 

2024年12月

河长处、建管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12

推进排水设施提质增效

持续开展排水管道周期性检测及维修改造工作,实现分流制强排地区雨水主管满管率低于50%。推进雨水连管和雨水口更新改造,提高截污和雨水收集能力。挖潜现状泵站效能,开展泵站更新维护工作。持续开展雨污混接整治。完善排水设施监测网络,加强排水设施运维监管,逐步提高“厂站网河”一体化运行调度能力,更好发挥存量设施效能。

修复排水管道400公里。

 

推进雨水连管和雨水口更新改造,累计完成60%雨水口改造,雨水系统垃圾拦截设施覆盖率达到95%左右。

 

完成雨污混接普查和整治工作。

 

完善排水设施监测网络,提高一体化运行调度能力。

 

打造8个厂站网一体化运行调度平台。

2027年12月

 

2025年12月

 

 

 

 

2026年12月

 

 

持续推进

 

 

2026年12月

 

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13

推进资源化利用

完善城市绿色雨水生态基础设施功能,推广小型雨水收集、贮存、处理和利用系统,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水平。

推进雨水综合利用案例征集和宣传,遴选雨水利用技术产品,逐步开展推广应用。

持续推进

水资源处、供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4

全域推进海绵城市项目建设

推进海绵型地块建设

在住宅小区、商业、文化、体育、教育科研、广场、工业等新改扩建项目中,提出复合雨水调蓄设施功能。强排区域的新建、改建地块开发项目应按照《雨水调蓄设施技术标准》同步配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城市更新行动、老旧小区改造、城中村改造、雨污混接改造和雨污分流等工作中,要求设置雨水调蓄设施,统筹解决积水内涝,源头提高地块内部雨水排水标准,实现人居环境提升。

配合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在新改扩建项目中持续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雨水调蓄设施功能复合利用。

持续推进

规划处、河长处、防御处、排水事务中心

15

推进海绵型市政设施建设

新建水厂、污水处理厂、供排水泵站等水务基础设施时,应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既有水务基础设施应结合设施大中修等,推进海绵化改造。

新建水厂、污水处理厂、供排水泵站等水务设施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持续推进

计财处、建管处、防御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城投集团

在新建道路、轨道交通等市政基础设施时,提出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有市政基础设施改造时,配合海绵化改造的推进,因地制宜提出多功能调蓄设施建设要求,减少市政排水系统压力以及初期雨水污染。

配合市交通委落实。

持续推进

规划处、防御处、河长处、排水事务中心、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6

加强重点区域海绵城市建设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五个新城、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地区、南大地区、吴淞创新城、北外滩地区、桃浦智创城等重点区域,推进落实蓝绿融合、林水复合,拓展雨水滞蓄空间,加强河湖生态修复,开展雨水资源化利用,形成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

印发《上海市河湖治理林水复合建设技术导则》。

 

后续持续推进林水复合相关工作。

2024年12月

 

 

持续推进

水利处、水资源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7

提升海绵城市建设管理能力

加强项目立项管控

建设项目在立项、可行性研究或核准、备案、初步设计等阶段征询水务意见时,明确雨水调蓄等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在项目立项阶段落实。

持续推进

规划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8

加强规划条件管控

在地块土地出让前的意见征询环节,将海绵城市、绿色调蓄设施建设内容和相关指标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城市更新类项目征询水务意见时,明确绿色调蓄设施建设要求。

加强规划条件审批中海绵城市相关指标的监管。

持续推进

规划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19

加强设计质量管控

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环节,提出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纳入审查范围,并明确水务行业海绵城市建设审查要点和审查管理细则。

在设计方案、施工图审查环节中落实。

持续推进

规划处

20

加强项目施工管理

按要求出台水务行业海绵城市建设竣工验收操作细则,在水务工程施工监管和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严格按图施工,落实场地竖向设计等要求,提高地块排水标准,控制水土流失。

在水务建设工程中落实海绵城市要求,加强过程监管。

持续推进

水务安质监站、建管处、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1

加强项目运营维护

海绵城市设施运维主体为水务部门的,应配备专业队伍做好日常维护,并定期对设施进行监测评估。

推进队伍建设,定期对海绵设施监测评估。

持续推进

各区水务局、临港新片区管委会

22

提升数字化管理水平

加强与水务相关信息系统联动,实现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信息报送、进度跟踪、运营成效评价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信息共享,支持海绵城市信息平台建设。

配合市住建委完善海绵城市信息平台中有关水务信息系统相关内容。根据业务需要加强水务和住建信息的互联共享。推进水利基本建设项目协同管理业务系统升级改造。

持续推进

科信处、排水事务中心、防御技术中心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广东美丽河湖优秀案例评选出炉!你身边的河
合肥市市级公共排水设施移交工作正式启动
绵阳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水环境整治提升和
到今年底重庆海绵城市达标面积将超800平
上海:关于印发《金山区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
吴忠海绵城市建设每年可节约黄河水1500
中央环保督察通报:徐州泰州等地水环境基础
淮南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投入资金约15亿元
检察公益诉讼破解跨区划流域生态治理难题
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可从哪些方面着手?
热点资讯排行
1阳泉市财政局下达省级补助资金 支持城镇排
2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3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4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5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8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9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10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