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壮阔画卷中,湖北省应城市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紧扣“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金色愿景,将小流域综合治理打造为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强劲“主引擎”。通过健全“一统五分”高效机制,创新实施“123456”综合治理策略,精准聚焦“水的源头”与“污染源头”两大核心,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已步入成效显著的快车道,绘就了一幅幅动人的绿色发展新图景。
“一河一策”,精准施策绘蓝图 应城市坚持“一河一策”的科学理念,深入实施统筹规划与规划统筹的双向驱动,高质量完成了3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对标省级指导意见的26项评价指标体系,该市全面开展问题排查,精准识别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施策、因河制宜的治理策略。
目前,已有7项指标顺利达标,另有1项“裸露矿山治理面积”因流域实际情况免于考核,其余18项指标在综合治理的强力推动下均已达到既定标准。
同时,应城市立足小流域独特优势与既有基础,提炼出各具特色的目标愿景,形成了广泛认同的治理共识。老县河因穿城而过、连接城南新区,被赋予“两城相拥,富美宜居”的美好愿景;短港河则凭借其蓬勃发展的糯稻产业、数字农业及加速转型的盐化工产业,被定位为“治水兴业,流金短港”。
在强化规划引领的同时,应城市构建“1+16”的规划方案体系,通过制定污染防控、产业发展、共同缔造等专项实施方案,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坚实支撑。
“双源同治”,源头治理显成效 应城市紧抓“两大源头”治理这一关键,实施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在“水的源头”治理方面,大富水经过全国水系连通工程的精心打造,与老县河城区段实现了顺畅连通,水质常年保持在Ⅳ类及以上标准。
今年,随着红旗渠、北十港治理项目的深入推进,大富水与短港河的水系连通性进一步增强,为短港河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水源。同时,投资1.7亿元的短港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将进一步提升下游水源供给的保障能力。
在污染源头治理方面,应城市严格督促涉水企业、园区完善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污水达标排放。值得一提的是,该市在全省率先推进中水循环利用,多家企业如华能热电、中能建等日均使用中水达数万吨,有效减轻了入河废水负荷。
“三生融合”,示范引领促发展 应城市坚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积极推动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发展。在老县河小流域,计划优先打造“源头活水,新河泵楼”“古渡新城,三桥映波”等8个示范节点;在短港河小流域,则规划了“一‘盐’百品,盐海味谷”“一腔储能,世界领先”等“七个一”示范节点。这些节点不仅基础条件优越,更具备强大的示范带动效应。以“一盐百品,盐海味谷”为例,流域内盐化工业园已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连续多年获评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而“一腔储能,世界领先”项目更是引入中能建投资18.3亿元,利用废弃盐矿建成世界领先的压气储能电站,展现了应城市在新能源领域的卓越成就。
“四以四为”,汇聚合力共治理 应城市深入落实“四以四为”要求,即“以水系为脉络、以问题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村庄为节点”,汇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在水系治理方面,投资8.9亿元实施两河流域水生态治理项目,水质持续改善;在问题整改方面,严格落实环保督察要求,强化面源污染治理;在民生改善方面,建成多个“口袋公园”供居民休闲娱乐;在乡村建设方面,将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共同缔造、和美乡村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推动流域内61个村实现共同缔造扩面推广。
“五大底线”,守护流域安全线 应城市将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地质灾害安全”五大底线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如喻家泵站工程等,显著提升了流域防洪排涝能力;同时,加大对灌溉设施的投入力度,有效恢复了周边灌溉面积数十万亩。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流域内的水资源供给安全,也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六大行动”,巩固治理新成果 应城市紧盯小流域治理目标不动摇,统筹推进水安全保障、水环境治理、园区绿色转型、产业振兴、水生态修复治理及城乡统筹发展等“六大行动”。
经过不懈努力,流域内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工业污水处理厂与生活污水处理厂遍地开花;水质考核断面全面达标;主导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百姓收入持续增加……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