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统筹各方资源,聚力推进流域综合治理,绘就了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一系列创新举措与扎实行动,不仅赢得了广泛赞誉,更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湖北模式”。
土地分区分类利用,构建科学治理新格局 湖北省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多方筹措资金,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争取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污染防治、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等专项资金共计175亿元,精准施策于“种、地、人、机、灾”等关键领域,累计投入134亿元。同时,聚焦农村产业发展,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再获34亿元资金支持。此外,专项划拨7.2亿元用于农村综合改革,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划拨两亿元用于农村厕所革命,推动农村环境显著改善。在文化事业与遗产保护上亦不落下风,划拨1800万元省级公共文化服务资金和1099万元文化遗产保护资金,让乡村文化焕发新生机。
湖北省在土地利用上大胆创新,建立分区分类利用体系,为流域治理进行精准的空间布局。体系细化生态、农业、建设、水域四大类用地,明确各类用地的安全管控空间,推动农用地的整理和空间优化。通过绘制小流域用地布局图,实现用地管理的精细化和可视化,为综合治理和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用地保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小流域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方案相衔接,推动区域整体协调发展。
土地政策灵活高效,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 湖北省在土地政策上敢于突破,用好用活政策红利,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开辟新路径。支持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权同价、同等入市,吸引大量社会资本参与。以三四级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流域型全域国土综合整治试点,不仅调整了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而且保障了农民安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湖北省结合小流域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治理策略。通过制定生态移民安置、绿色生活与生产方式、以奖代补等政策,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有效开展和长效运营。以咸宁羊楼洞港小流域为例,通过国企搭建旅游供应链平台,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新增了大量旅游就业人口,还显著提升了游客接待量,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高科技赋能治理,打造智慧流域新样本 湖北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流域治理中的引领作用,依托140个科技创新平台,为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积极倡导小流域“智慧化”,加强水质—水文—水生态监测,实现污染源精准识别。利用高分遥感卫星、雷达、摄像头、无人机、无人船等先进监测手段,实现对小流域内江河湖泊、水利工程等的全方位、全流程动态感知。在羊楼洞港小流域等地,通过解决信息技术应用薄弱、数据多头重复填报等问题,探索形成基层治理的“数字化”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治理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湖北省在流域综合治理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扎实行动,不仅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更为全国流域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未来,湖北省将继续深化综合治理工作,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