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环境监测站对太平河下游水质进行抽样检测,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这一积极变化得益于红安县围绕“三个坚持”所开展的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太平河作为红安县沿线水患最多、末端水质最差、承载企业最集中的河流,曾长期面临溢洪道尾水不畅、生活污水设施不全、内源污染较重等问题。针对这些挑战,红安县以流域为单元,以水系为脉络,系统推进太平河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成功构建了具备抗洪和耐污韧性的流域健康生态系统。
坚持疏堵并举,保障水文平衡
红安县通过水库加固、河道疏通以及生态节水补水等措施,有效调控了流域内的水文平衡。对太平河源头的马鞍山水库进行除险加固,保障蓄水储水能力。拆除河道内排洪阻碍物9处,恢复河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启动恒大保交楼汇入太平河的涵管改造、依河坝改造工程,按照10年一遇的行洪标准,拓宽涵管断面,增加排水能力,并对原有的依河墩坝改建为依河闸,增强行洪能力。
流域内8座小型水库正常泄放生态流量,河道基本生态流量保证率不小于90%,保障水源正常调度,维系流域内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需基本生态流量。同时,建设木兰湖中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8万亩,开源节流,补充流域内生态用水需求。
坚持控源截污,提升水质环境
在治污方面,红安县从源头到末端进行了全链条治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太平河及支流约52.5km排污口进行排查、溯源及监测,共排查出60个排口,编制太平河流域排查、溯源、整治项目“一口一档”,有序推进分类治理。同时,开展流域乡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选择“大三格+生态塘/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农业综合利用”污水处理模式,进一步提高出水排放标准。
此外,红安县投资1461万元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成生态护岸5.7公里,生态沟渠1198米,生态隔离带7.98万平方米,减少径流速度,拦截、过滤污染物,清理河道垃圾1457吨,改善河道生境条件。另投资5220.5万元建设太平桥人工湿地,采用“沉淀生态塘+潜流人工湿地+生态湿地塘”工艺,达到吸附、去除污染物效果,配套投资400余万元,围绕人工湿地打造安南湿地公园,每年投资16.8万元对湿地进行维护,进一步提升太平河水环境质量。
坚持绿化扩容,推动生态修复
红安县还充分发挥林业基础作用,协同推进林草湿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实施林长制改革赋能,联合签发林长令,各级林长履责巡林,累计巡林100多人次,解决林业重难点问题36个,以林长制推动“林长治”。以护绿、扩绿、提质、增效”为主线,完成“双重”项目4446亩,其中人工造林93亩、封山育林331.5亩、退化林修复4021.5亩,荒山造林322亩,全面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加大太平河流域水源涵养保护能力。
实施油茶扩面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流域内全年完成油茶新造2323亩、改造1895亩,结合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特色产业,推动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聚焦流域范围内河堤水库等重点区域,部署启动国土绿化质量提升行动,全力开展荒山绿化攻坚提升,共完成通道绿化62公里、水岸绿化6.5公里,最大限度扩大绿地面积,增加绿化空间,营造生境条件,促进人居环境与自然和谐统一,提升流域宜居品质。
经过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的实施,太平河的水质得到显著提升。今年水质均值为IV类,6月、8月水质更是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较去年同期劣Ⅴ类水质提升了两个水质类别。河流透明度提高,周边景观绿化水平提升,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来源:中国环境